《枯棕》
时间: 2025-01-04 11:59:2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蜀门多棕榈,高者十八九。
其皮割剥甚,虽众亦易朽。
徒布如云叶,青黄岁寒后。
交横集斧斤,凋丧先蒲柳。
伤时苦军乏,一物官尽取。
嗟尔江汉人,生成复何有。
有同枯棕木,使我沈叹久。
死者即已休,生者何自守。
啾啾黄雀啅,侧见寒蓬走。
念尔形影干,摧残没藜莠。
白话文翻译:
在蜀地的山门,有许多棕榈树,最高的有十八九尺。
这些树的树皮被剥得很厉害,尽管数量众多,但也容易腐朽。
它们的叶子如云般散布,经过寒冬后变得青黄。
交错的树干被斧子砍伐,早已凋零,像蒲柳一样。
伤感于时局艰难,军队困乏,一切物资都被官府所夺。
唉,你们江汉地区的人,生来又有什么呢?
就像这枯萎的棕榈树,令我长久叹息。
死者已经安息,生者又该如何自守?
黄雀啾啾地鸣叫,旁边见到寒蓬草在飞跑。
想起你们的形影干枯,摧残得没有了藜莠。
注释:
- 蜀门:指蜀地的山门,特指四川地区。
- 棕榈:一种树木,常见于南方。
- 枯棕:枯萎的棕榈树,象征着衰败。
- 斧斤:砍伐树木的工具,暗示战争带来的破坏。
- 江汉:指长江和汉水流域,代表南方地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作以关心民生、抒发忧国忧民之情而著称。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民众生活困苦,杜甫亲历战乱,深感时局之艰难,故写下此诗表达对社会现状的忧虑。
诗歌鉴赏:
《枯棕》是一首充满忧伤和沉思的诗,诗中以枯萎的棕榈树为象征,揭示了战争带来的破坏和人们的无奈。杜甫通过描绘蜀地的棕榈树,表现出自然的衰败与人心的凋零。在这首诗中,杜甫以个人的感受和对社会的观察,展现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对时局的深刻反思。
诗的开头,杜甫描绘了蜀门的棕榈树,表现出自然的繁盛与衰败,接着转而表达对人们生活困苦的同情。诗中反复提到的“枯棕木”,不仅代表了自然的凋零,也象征着人们在动乱中失去的希望。尤其是“死者即已休,生者何自守”的句子,直击人心,表达了对生者生存困境的深切关注。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深刻,情感真挚,展现了杜甫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以及对生命的无奈感,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诗人在忧伤的氛围中,传达出对未来的失望和对生命的深思,令人倍感惆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蜀门多棕榈,高者十八九:描绘蜀地棕榈树的高大,设定了自然景象。
- 其皮割剥甚,虽众亦易朽:虽然棕榈树很多,但因遭受剥削而易于腐朽,暗示着社会的痛苦。
- 徒布如云叶,青黄岁寒后:树叶分布如云,冬天过后颜色青黄,暗示生命的脆弱。
- 交横集斧斤,凋丧先蒲柳:交错的树干被斧头砍伐,像蒲柳一样凋零,反映战争的破坏。
- 伤时苦军乏,一物官尽取:因为时局艰难,军队困乏,所有物资都被官府夺走。
- 嗟尔江汉人,生成复何有:感叹江汉地区人民的无奈,生来又有什么希望?
- 有同枯棕木,使我沈叹久:与枯萎的棕榈树相同,使我长时间叹息。
- 死者即已休,生者何自守:死者安息,生者又该如何自处?
- 啾啾黄雀啅,侧见寒蓬走:黄雀鸣叫,旁边看到寒蓬草在逃跑,展现生存的紧迫感。
- 念尔形影干,摧残没藜莠:想起你们的形影干枯,摧残得没有了生机。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如“枯棕木”象征衰败)、拟人(如“黄雀啅”表现生动)和对仗(如“死者即已休,生者何自守”)等,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枯棕:象征衰败与无望,代表社会的动荡。
- 斧斤:象征战争和破坏,隐喻人类对自然的伤害。
- 黄雀:象征生命的脆弱与无奈,反映生存的艰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杜甫的《枯棕》主要描写了什么? A. 自然的美丽
B. 人民的苦难
C. 战争的胜利
D. 个人的情感 -
诗中提到的“枯棕木”象征着什么?
A. 希望
B. 生机
C. 衰败
D. 繁荣 -
诗中“死者即已休,生者何自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生者的同情
B. 对死者的怀念
C. 对未来的期待
D. 对战争的赞美
答案:
- B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同样关注自然与人事的关系。
- 白居易的《琵琶行》,表达对苦难生存的感悟。
诗词对比: 杜甫的《枯棕》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都关注社会现实,但杜甫更倾向于揭示社会的苦难,而白居易则通过音乐表达个人的情感。在诗风上,杜甫的语言更为凝练,白居易则更富有叙述性。
参考资料:
- 《杜甫诗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杜甫传》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