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过田承君
作者: 陈师道 〔宋代〕
寺古专宜僻,居深自作幽。
兴来宁惮远,句苦不缘愁。
逸气无前足,虚怀不系舟。
逢人难晤语,冒雨亦相求。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古老而僻静的寺庙,诗人在这里独自生活,享受着宁静的氛围。即使兴致来了,也不怕远行,写诗时不愿意因愁而苦恼。心中逸气无所羁绊,虚怀若谷,不受任何事物的束缚。即使与人相遇,交谈也非常难得,冒着雨也要去寻找交流的机会。
注释
- 寺古:古老的寺庙。
- 专宜僻:特别适合幽静的地方。
- 兴来:心情愉悦的时候。
- 宁惮远:宁愿不怕远行。
- 句苦不缘愁:写诗时不愿因忧愁而苦恼。
- 逸气:洒脱的气息。
- 虚怀:心胸宽广,谦虚。
- 不系舟:不被事物所牵绊。
- 逢人难晤语:与人相遇时难以交谈。
- 冒雨亦相求:即使在雨中也想寻求交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师道,字仲明,号松溪,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末年,活跃于南宋时期。他以清新脱俗的诗风和独特的个性著称,是当时重要的诗人之一。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强调诗歌的自由和真挚。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写于诗人隐居期间,表现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诗歌创作的热爱。诗人选择在古老的寺庙中独处,体现了他对世俗喧嚣的逃避和对内心安宁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写寺庙的古朴和幽静,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内心世界的深刻理解与追求。开头的“寺古专宜僻”强调了环境的清幽,这不仅是对自然的描绘,也是对心灵栖息地的渴望。诗人将自己置于这样一个宁静的环境中,心境得以升华,诗意自然流露。
“兴来宁惮远”一句,展现了诗人对创作的热情与执着。尽管远行可能会面临诸多困难,但对诗歌的热爱让他无所畏惧。这种态度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心灵自由的向往。
“逸气无前足,虚怀不系舟”表达了诗人洒脱的心态。他不愿被世俗的羁绊所束缚,反而以虚怀若谷的态度去迎接一切。这种心态使得他的生活更加宽广而自由,体现了士人的风范。
最后一句“逢人难晤语,冒雨亦相求”,更为诗歌增添了几分孤独感。即使在冒雨中也渴望与人交流,这种追求体现了诗人对人际关系的珍视,也反映了孤独与渴望的复杂情感。
整首诗语言清新,意象优美,浑然一体,展现了一位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与对心灵自由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寺古专宜僻:古老的寺庙特别适合偏僻的环境,暗示诗人选择此地的原因。
- 居深自作幽:在深处自得其乐,强调个人的内心宁静。
- 兴来宁惮远:心情愉悦时不怕远行,体现出诗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 句苦不缘愁:写作时不因忧愁而感到苦恼,表现出诗人的洒脱与超然。
- 逸气无前足:心中洒脱之气没有羁绊,表达了心灵的自由。
- 虚怀不系舟:谦虚的态度让他不被任何事物束缚,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
- 逢人难晤语:与人相遇时难以交谈,暗示孤独。
- 冒雨亦相求:即便在雨中也渴望交流,表达了对人际关系的渴望。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兴来宁惮远,句苦不缘愁”使用了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如“虚怀不系舟”,运用了比喻,形象地表达了心灵自由的状态。
- 排比:整首诗通过排比的句式,增强了情感的表达,流畅而有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心灵自由和宁静生活的追求。通过描绘古寺的环境与个人的内心感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际关系的渴望。诗歌传达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鼓励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世俗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安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寺庙:象征着内心的宁静和精神的寄托。
- 幽静:体现了离世俗喧嚣的渴望。
- 雨:象征孤独与渴望交流的心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寺古”主要指什么?
- A. 现代的寺庙
- B. 古老的寺庙
- C. 虚构的寺庙
-
“兴来宁惮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态?
- A. 害怕远行
- B. 热爱创作
- C. 不愿意交流
-
诗中“虚怀不系舟”是指?
- A. 心胸宽广,不被束缚
- B. 喜欢航海
- C. 不喜欢交流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题西林壁》
- 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陈师道的《和过田承君》同样描绘了自然与宁静,但王维的诗更强调与自然的融合,而陈师道则更多地体现了对独立思考与内心自由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宋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