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香子》

时间: 2025-01-06 08:48:22

漾碧流红。

烟路忽忽。

舣兰桡、前度曾同。

玉箫声里,惆怅惊鸿。

几伫行云,吟落月,倚东风。

画帘深下,茸窗静掩,费低徊、情味何穷。

天涯芳草,庭院梧桐。

也宿妆残,罗袖薄,翠眉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行香子
作者:赵尊岳

漾碧流红。烟路忽忽。舣兰桡前度曾同。玉箫声里,惆怅惊鸿。几伫行云,吟落月,倚东风。画帘深下,茸窗静掩,费低徊情味何穷。天涯芳草,庭院梧桐。也宿妆残,罗袖薄,翠眉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碧水流动、红花盛开的美景,烟雾弥漫的道路忽隐忽现,曾经一起划着兰舟游玩的情景浮现在眼前。悠扬的箫声中,令人感到惆怅的鸿雁在惊起。几次停留在行云之上,吟唱着落月的诗句,倚靠着东风。画帘深垂,窗子静静掩闭,无法尽述的情感在低徘徊中愈加深厚。天边的芳草,庭院里的梧桐树,也都在残妆之下沉睡,轻薄的罗袖,空留翠眉的惆怅。

注释:

  • :泛动,波动。
  • 碧流红:指水面碧绿,花儿红艳的景色。
  • 舣兰桡:停靠兰舟,指船只。
  • 玉箫声:形容箫声如玉般清脆动听。
  • 惆怅:忧伤、怅惘。
  • 惊鸿:比喻美丽的女子或飞鸟。
  • 倚东风:依靠着来自东方的风。
  • 画帘:精致的帘子,通常用于形容雅致的环境。
  • 茸窗:形容窗子如绒毛般柔和。
  • 妆残:化妆已淡。
  • 翠眉:指女子的眉毛,形容美丽。

典故解析:

  • 惊鸿:出自《红楼梦》中的“惊鸿一瞥”,形容女子的美丽和飘逸。
  • 玉箫:古代乐器,象征优雅和高雅的情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赵尊岳,生于近代,字云龙,号竹君,江苏人,擅长词,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和人情,风格细腻隽永。

创作背景:此词作于词人游览之际,表达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惆怅之感。

诗歌鉴赏:

《行香子》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水乡的自然景色,结合了内心深处的情感冲突。首句“漾碧流红”以色彩鲜明的意象开篇,展现了诗人所见的美好景象,接着通过“烟路忽忽”描述了朦胧不清的感受,似乎暗示着时光的流逝和对过去的留恋。词中“玉箫声里,惆怅惊鸿”不仅展示了音乐的优美,更是情感的寄托,体现了词人在喧嚣中对宁静和美好回忆的渴望。

后半部分的“画帘深下,茸窗静掩”则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表现出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感,词人似乎在与内心的孤独对话。最后以“天涯芳草,庭院梧桐”结束,展现出一种阔别的思绪,留下了无限的惆怅与感慨。整首词如同一幅水墨画,融合了自然之美与人之愁,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漾碧流红:描绘水面碧绿,花儿红艳的美景。
    2. 烟路忽忽:描述朦胧的道路,寓意时间的流逝。
    3. 舣兰桡前度曾同:回忆曾经与友人同舟的欢乐时光。
    4. 玉箫声里,惆怅惊鸿:音乐引发内心的思念与感伤。
    5. 几伫行云,吟落月,倚东风:停留在诗意的云间,吟唱孤独的月。
    6. 画帘深下,茸窗静掩:静谧的环境中,情感愈加深沉。
    7. 费低徊情味何穷:徘徊于情感之中,难以自拔。
    8. 天涯芳草,庭院梧桐:天边的草木与庭院的梧桐,象征思乡与孤寂。
    9. 也宿妆残,罗袖薄,翠眉空:残妆与薄袖,象征着失去与空虚。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玉箫声”比喻音乐的美。
    • 拟人:如“倚东风”,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
    • 对仗:如“庭院梧桐”,展现词人的工整与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的相互交织,反映了时间流逝带来的惆怅与怀旧情怀。它不仅展现了对美好过往的追忆,也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奈和孤独。

意象分析:

  • 碧流红:象征自然的美好与生机。
  • 玉箫:代表音乐与雅致生活。
  • 惊鸿:象征女子美丽,寓意惆怅的情感。
  • 庭院梧桐:象征着思乡与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词中“漾碧流红”描绘的是哪种景色?
    A. 碧水红花
    B. 黄土高原
    C. 冰雪覆盖
    D. 沙漠

  2. “玉箫声里,惆怅惊鸿”中“惊鸿”指的是?
    A. 美丽的女子
    B. 惊恐的鸟
    C. 远方的云
    D. 水中的鱼儿

  3. 诗中的“画帘深下”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A. 热闹
    B. 宁静
    C. 喧嚣
    D. 复杂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秦观的《踏莎行》

诗词对比

  • 李清照的作品常常表达对过去情感的留恋,与赵尊岳的《行香子》有相似之处,均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内心情感。两者都采用了细腻的描写手法来表达情感,但李清照更强调个人情感的细腻与复杂,而赵尊岳则更注重景象与情感的交融。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文学大辞典》
  • 《词曲鉴赏辞典》
  • 《赵尊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