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香子》

时间: 2025-01-14 07:58:57

震内藏金,金乙成姻。

假冲和、雷电交陈。

龙吟虎啸,幽谷澄神。

向杳冥中,风云里,傲全身。

烟雨蒙蒙,芝草芽新。

正东君、经纬长春。

岷山水衮,一而藏真。

已泯抽添,无间隔,返归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行香子
作者: 王吉昌 〔元代〕

震内藏金,金乙成姻。假冲和雷电交陈。龙吟虎啸,幽谷澄神。向杳冥中,风云里,傲全身。烟雨蒙蒙,芝草芽新。正东君经纬长春。岷山水衮,一而藏真。已泯抽添,无间隔,返归纯。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在震动中藏有金子,金属与美好姻缘相结合。假装在雷电交织中飞舞,龙吟虎啸之声在幽静的山谷中回荡,心灵也因而澄明。面对渺茫的天空和风云变幻,傲然挺立,毫无惧色。烟雨蒙蒙中,芝草的新芽悄然生长。正如东君(春天之神)所掌控的经纬,带来长久的春天。岷山的水流如锦绸般光滑,蕴藏着真实的宝藏。已然泯灭了多余与不足,没有间隔,回归于纯粹。


注释:

字词注释:

  • :指震动,象征着大自然的力量。
  • 金乙:金与美好姻缘,象征着财富与幸福的结合。
  • 假冲:意指假装的动势,形象地表现出一种激烈的气氛。
  • 龙吟虎啸:形容声音的雄壮,常用以比喻气势磅礴。
  • 杳冥:形容幽深莫测的地方。
  • 芝草:芝草为灵草,象征着美好的事物。
  • 东君:春天的神明,掌管春天的生机与变化。
  • 泯抽添:指去除多余,保留本质。

典故解析:

  • “龙吟虎啸”可以追溯到古代对于动物的象征性描写,代表着强大与气势。
  • “东君”出自古代神话,是春天的象征,寓意生机与希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吉昌是元代的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文风著称。他的诗作常常融入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创作背景:
本诗写作于元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交流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歌鉴赏:

《行香子》通过丰富的自然意象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王吉昌对生命与爱情的理解。开篇以“震内藏金”引入,引发读者对内心珍宝的思考,随后通过“假冲和雷电交陈”抒发了在自然与人心之间的激烈碰撞。诗中“龙吟虎啸,幽谷澄神”展示了自然的雄壮与内心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

诗的中段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尤其是“芝草芽新”的意象,象征着新的希望和力量。最后通过“已泯抽添,无间隔,返归纯”传达了对本质的追求与对纯真的向往。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的赞美,更是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与反思,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人生哲学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震内藏金:隐喻内在潜力与财富的存在。
  2. 金乙成姻:象征金子与幸福的结合,表达美好生活的憧憬。
  3. 假冲和雷电交陈:描绘大自然的壮丽与冲突,烘托出一种激烈的情感。
  4. 龙吟虎啸,幽谷澄神:展现自然的力量和内心的宁静。
  5. 向杳冥中,风云里,傲全身:表达对未知的挑战与自信。
  6. 烟雨蒙蒙,芝草芽新:描绘春天的生机,象征希望。
  7. 正东君经纬长春:引入东君,象征生机与长久的幸福。
  8. 岷山水衮,一而藏真:强调自然的真实与纯粹。
  9. 已泯抽添,无间隔,返归纯:强调对本质的追求,回归内心的纯粹。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震内藏金”比喻内心的宝藏。
  • 拟人:春天的“东君”赋予了自然以人的情感。
  • 对仗:如“龙吟虎啸,幽谷澄神”,形成对称美。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与内心感悟,表达了对生命真谛的探索,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纯真与真实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震内藏金:象征着内心的珍宝与潜力。
  • 龙吟虎啸:自然的雄浑与力量。
  • 芝草芽新:生命的再生与希望。
  • 岷山水衮:自然的真实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震内藏金”中“震”指的是什么?
    A) 地震
    B) 激烈的情感
    C) 自然的力量
    D) 生活的困扰

  2. “龙吟虎啸”表现了什么样的意象?
    A) 温柔
    B) 平静
    C) 雄壮
    D) 哀伤

  3. 本诗主要表达了对什么的追求?
    A) 财富
    B) 爱情
    C) 真实与纯粹
    D) 名声

答案:

  1. C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同样表达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王吉昌与李清照的诗作对比: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特色,王吉昌偏向自然景观的描绘,而李清照则更注重个人情感的细腻刻画。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元代诗人王吉昌研究》
  2. 《中国古诗词鉴赏》
  3.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