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山寺访僧》

时间: 2025-01-19 20:16:09

独客无清伴,高僧住别村。

空山卓锡影,断石系舟痕。

风细松生籁,沙虚竹走根。

小亭间坐久,落日啸孤猿。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神山寺访僧 林景熙 〔宋代〕 独客无清伴,高僧住别村。 空山卓锡影,断石系舟痕。 风细松生籁,沙虚竹走根。 小亭间坐久,落日啸孤猿。

白话文翻译:

独自一人没有清雅的伴侣,拜访住在别村的高僧。 空旷的山中,高僧的锡杖影子孤独地矗立,断石上留下了系舟的痕迹。 微风轻拂,松树发出自然的声响,沙地松软,竹根穿行其中。 在小亭中静坐良久,夕阳下,孤独的猿猴发出长啸。

注释:

  • 独客:独自一人。
  • 清伴:清雅的伴侣。
  • 高僧:德行高深的僧人。
  • 卓锡影:高僧的锡杖影子。
  • 断石:断裂的石头。
  • 系舟痕:系船时留下的痕迹。
  • 生籁:自然的声音。
  • 沙虚:沙地松软。
  • 走根:植物的根部穿行。
  • 小亭:小亭子。
  • 啸孤猿:孤独的猿猴发出长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林景熙(1242-1310),字德阳,号霁山,宋代诗人。他的诗作多表现隐逸生活和对自然的热爱,风格清新淡雅。此诗描绘了作者独自访僧的情景,表达了对高僧的敬仰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当时社会动荡,林景熙选择隐居山林,寻求心灵的宁静。诗中通过访僧的情景,展现了作者对高僧的敬仰和对自然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对世外桃源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作者独自访僧的情景。诗中,“独客无清伴”一句,既表达了作者的孤独,也暗示了对高僧的敬仰。“空山卓锡影,断石系舟痕”描绘了山中的静谧和高僧的遗迹,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风细松生籁,沙虚竹走根”则通过自然的声音和景象,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氛围。最后,“小亭间坐久,落日啸孤猿”以孤独的猿猴长啸作结,既表达了作者的孤独,也增添了诗的意境。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高僧的敬仰和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独客无清伴:作者独自一人,没有清雅的伴侣。
  2. 高僧住别村:高僧住在别的村庄。
  3. 空山卓锡影:空旷的山中,高僧的锡杖影子孤独地矗立。
  4. 断石系舟痕:断石上留下了系舟的痕迹。
  5. 风细松生籁:微风轻拂,松树发出自然的声响。
  6. 沙虚竹走根:沙地松软,竹根穿行其中。
  7. 小亭间坐久:在小亭中静坐良久。
  8. 落日啸孤猿:夕阳下,孤独的猿猴发出长啸。

修辞手法:

  • 意象:通过“空山卓锡影”、“断石系舟痕”、“风细松生籁”、“沙虚竹走根”等意象,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
  • 对比:“独客无清伴”与“高僧住别村”形成对比,突出了作者的孤独和高僧的超脱。
  • 拟人:“风细松生籁”中的“生籁”赋予松树以人的特性,使其发出自然的声响。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作者对高僧的敬仰和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通过访僧的情景,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对世外桃源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高僧的敬仰和对自然的热爱。

意象分析:

  • 空山卓锡影:象征高僧的超脱和孤独。
  • 断石系舟痕:象征高僧的遗迹和历史的痕迹。
  • 风细松生籁:象征自然的和谐与宁静。
  • 沙虚竹走根:象征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 小亭间坐久:象征作者的静思与沉思。
  • 落日啸孤猿:象征孤独与超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独客无清伴”一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A. 孤独 B. 快乐 C. 悲伤 D. 愤怒

  2. “空山卓锡影”中的“卓锡影”指的是什么? A. 高僧的影子 B. 高僧的锡杖影子 C. 高僧的遗迹 D. 高僧的住所

  3. “风细松生籁”中的“生籁”是什么意思? A. 自然的声音 B. 松树的声音 C. 风的声音 D. 鸟的声音

  4. “落日啸孤猿”中的“啸孤猿”象征什么? A. 孤独 B. 快乐 C. 悲伤 D. 愤怒

答案:

  1. A
  2. B
  3. A
  4.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隐逸生活和对自然的热爱。
  •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表达了独自寻花的情景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与林景熙《神山寺访僧》:两者都表达了隐逸生活和对自然的热爱,但王维的诗更加注重自然景色的描绘,而林景熙的诗则更加注重高僧的遗迹和孤独的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林景熙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唐诗三百首》:收录了王维和杜甫的诗作,可以与林景熙的诗作进行对比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