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寝夜》

时间: 2025-01-17 09:33:56

蛩唱如波咽,更深似水寒。

露华惊弊褐,灯影挂尘冠。

故国初离梦,前溪更下滩。

纷纷毫发事,多少宦游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蛩唱如波咽,更深似水寒。
露华惊弊褐,灯影挂尘冠。
故国初离梦,前溪更下滩。
纷纷毫发事,多少宦游难。

白话文翻译:

夜晚的虫鸣声如波涛般轻柔,夜深时分的寒意更是刺骨。露水的光华惊动了破旧的衣衫,灯光的影子映在尘埃上,仿佛挂着冠冕。故乡的梦才刚刚离去,前溪的水流却不断下滑。生活琐事纷纷而至,多少在外游历的艰辛难以言尽。

注释:

  • :指蟋蟀。
  • 波咽:形容虫鸣声如同波浪轻柔而细腻。
  • 水寒:形容寒冷的水,暗示深夜的寒冷。
  • 露华:露水的光华。
  • 弊褐:破旧的衣衫。
  • 灯影:灯光的影子。
  • 尘冠:尘埃覆盖的帽子,象征着生活的琐碎。
  • 故国初离梦:刚刚离开故乡的梦境。
  • 前溪:面前的溪水。
  • 毫发事:琐碎的事情。
  • 宦游:指做官、游历的生活。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具体的历史典故,但“宦游”一词常常与古代士人漂泊于外、追求功名利禄的经历相关,反映了诗人对宦海生涯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樱桃山人,唐代著名诗人,擅长五言绝句和律诗。他的诗风清新俊逸,情感真挚,常以个人情感为主题,抒发对时局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思念。

创作背景:

《寝夜》是杜牧在旅途中写下的一首诗,表现了他在深夜中的孤寂与思乡之情。诗中通过描绘夜晚的景象,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和对宦游生活的无奈。

诗歌鉴赏:

《寝夜》以清新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夜晚的氛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首联“蛩唱如波咽,更深似水寒”,通过对自然界声音和气温的描写,营造了一个清冷、孤寂的夜晚环境,虫鸣如波,夜深似水,带来一种深邃而忧伤的感觉。接下来的“露华惊弊褐,灯影挂尘冠”,则进一步通过细致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对自己衣衫褴褛的无奈与对生活琐事的烦恼。故乡的梦在“故国初离梦”中才刚刚开始,映衬出诗人对故土的深切眷恋。最后一句“纷纷毫发事,多少宦游难”,更是将诗人对宦游生活的感慨以点滴琐事的纷繁表现出来,传达出一种无奈与疲惫的情绪。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在外游历的孤独与对故国的思念,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蛩唱如波咽”:虫鸣声如同波浪轻轻地涌动,表现了夜晚的静谧和微妙。
  • “更深似水寒”:夜深时的寒冷更为刺骨,增强了孤独感。
  • “露华惊弊褐”:露水的光华使得诗人破旧的衣衫显得更加寒酸。
  • “灯影挂尘冠”:灯光的影子映射出生活的琐碎与无奈。
  • “故国初离梦”:刚刚离开故乡,梦境尚在,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
  • “前溪更下滩”:溪水依旧流淌,暗示生活的继续与无情。
  • “纷纷毫发事”:琐事纷繁,生活的重担让人疲惫。
  • “多少宦游难”:对宦游生活的感慨,表达了对人生选择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蛩唱如波咽”,用波浪形容虫鸣声,生动形象。
  • 拟人:露华和灯影似乎都有生命,增加了情感的深度。
  • 对仗:如“故国初离梦,前溪更下滩”,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孤独和思乡情怀的深切表达,反映了诗人对宦海浮沉的感慨与对故土的怀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虫鸣,象征自然的宁静与孤独。
  • :寒冷的夜晚,传达出冷清的情感。
  • 露华:象征纯洁与美好,但又带有无奈。
  • 灯影:象征生活的琐碎与不易。
  • 故国:思乡的情感根源。
  • 溪水: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活的继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寝夜》的作者是谁? A. 白居易
    B. 杜牧
    C. 李白

  2. 诗中“蛩唱如波咽”是形容什么的声音?
    A. 水流声
    B. 虫鸣声
    C. 风声

  3. “故国初离梦”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什么情感?
    A. 忘记
    B. 思念
    C. 失望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津》:同样描绘夜晚的孤独与思乡情。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与人生的感慨。

诗词对比:

  • 杜甫《月夜忆舍弟》:同样表现思乡之情,但杜甫更为沉重,关注社会现实。
  • 王维《鹿柴》:通过自然景色表现隐逸之美,情感更为宁静。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杜牧诗集》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