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西湖
作者: 汤仲友 〔宋代〕
山色波光步步随,古今难画亦难诗。
水浮亭馆花间出,船载笙歌柳外移。
过眼年华如去鸟,恼人春色似游丝。
六桥几见轮蹄换,取乐莫辞金屈卮。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西湖的秀美景色,山影和水波交相辉映,让人感叹古今难以描绘。湖面上,亭台楼阁在花间浮现,船只载着悠扬的笙歌在柳树外缓缓移动。眼前的岁月如同匆匆飞鸟般逝去,令人烦恼的春色就像游动的丝线。六座桥的身影逐渐被车轮所替代,尽情享乐吧,不要吝惜金杯美酒。
注释:
- 山色波光:山的色彩和水面的波光交融在一起。
- 古今难画亦难诗:古往今来,难以用画和诗来描绘的美。
- 水浮亭馆:水面上亭台楼阁的倒影。
- 船载笙歌:船上载着悠扬的乐声。
- 过眼年华如去鸟:眼前的岁月如同飞鸟般迅速逝去。
- 恼人春色似游丝:让人心烦的春色像游动的丝线一样细腻而难以捉摸。
- 六桥几见轮蹄换:六座桥的身影渐渐被车轮的痕迹所替代。
- 取乐莫辞金屈卮:尽情享乐,不要吝惜金杯美酒。
典故解析:
- 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以其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著称,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
- 笙歌:指的是用笙演奏的乐曲,笙是一种传统乐器。
- 六桥:指的是西湖的六座著名桥梁,象征着人们在游览中的欢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汤仲友,南宋时期的诗人,他的诗歌多以山水为题材,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繁荣的文化时期,诗人通过西湖的美景表达他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歌鉴赏:
汤仲友的《西湖》是一首典雅而富有情感的诗作,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西湖的自然风光和诗人内心的感触。诗中前两句描绘了山水相映的景象,表现出一种美丽而难以用语言和图画表达的境界,暗示着自然之美的无穷魅力。接下来的几句通过描绘亭馆、船只和春色,营造出一种轻松而愉悦的氛围,尤其是“船载笙歌”的描写,使人仿佛置身于温暖的春日,感受到乐声环绕的惬意。
然而,诗的情感在最后几句中逐渐转向,诗人感叹年华如鸟,春色似丝,表现出对时间流逝和青春易逝的无奈。六桥的换景象征着时代的变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乐趣也在悄然改变。最后一句“取乐莫辞金屈卮”更是引申出一种对享乐的呼唤,提醒人们珍惜当下的美好时光。整首诗将自然美景与人生哲理相结合,透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乐观的生活态度,具有深刻的思考与情感的层次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山色波光步步随:描绘山色与水波的和谐美。
- 古今难画亦难诗:强调这种美景的难以表达。
- 水浮亭馆花间出:描绘亭台楼阁在水面上浮现的美丽。
- 船载笙歌柳外移:展现船只的乐声与春意盎然的场景。
- 过眼年华如去鸟:感叹时光流逝,人生短暂。
- 恼人春色似游丝:春色的美丽却又让人感到烦恼。
- 六桥几见轮蹄换:描绘桥梁与时代变迁的关系。
- 取乐莫辞金屈卮:鼓励人们享受生活,不要吝啬快乐。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年华如去鸟”,形象地比喻时间的流逝。
- 对仗:诗中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意象:运用山水、春色、笙歌等意象,营造出丰富的画面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以西湖的美景为背景,既表现了自然的优美,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思考,传达出一种珍惜当下、享受生活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 山色:象征着自然的安宁与静谧。
- 波光:代表着生命的流动与变化。
- 亭馆:是人类文明与自然的结合,象征着文化的传承。
- 笙歌:代表着生活中的乐趣与欢愉。
- 春色:象征着生命的美好与短暂。
- 六桥:象征着时代的变迁与历史的积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笙歌”指的是什么? A. 一种乐器
B. 一种舞蹈
C. 一种歌曲
D. 一种饮料 -
“过眼年华如去鸟”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高兴
B. 愤怒
C. 感慨
D. 疲惫 -
诗中提到的“六桥”象征着什么? A. 自然的美
B. 人的悲伤
C. 时代的变迁
D. 文化的传承
答案:
- A
- C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庐山谣》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同样展现了自然景色与人生感慨,但其情感更倾向于忧国忧民,与汤仲友的欢愉相对立。
- 李白的《庐山谣》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风格与《西湖》相通,但李白的个性更为放纵,表现出强烈的个人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文学史》
- 《唐宋诗词研究》
- 《西湖文化与历史》
通过对《西湖》的学习与分析,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诗词的魅力与深意,更好地欣赏自然之美与人生哲理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