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界第一峰》
时间: 2025-01-01 00:35:01意思解释
上界第一峰
作者: 吴高 〔明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奇峰四百三十二,惟见兹峰势独尊。
远揖华嵩为伯仲,俯看蛮岭作儿孙。
中天日月岩头转,白昼云雷脚底奔。
不是飞仙那可即,骖鸾何日去朝元。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所见的高山奇峰,表达了他对于自然壮丽景观的敬仰之情。作者提到的奇峰共有四百三十二座,但只有这一座峰势最为雄伟。作者远远地向华山和嵩山致敬,感觉它们如同兄长一般,而俯瞩蛮岭时则觉得它们像是晚辈。天空中的日月仿佛在岩头上旋转,白昼的云雷在脚下奔流。作者感慨,自己并非飞仙,何时才能骑上飞龙去朝见元始天尊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奇峰: 奇特的山峰。
- 独尊: 独一无二,最为尊贵。
- 远揖: 远远地致敬。
- 俯看: 低头看。
- 蛮岭: 这里指的是其他较低的山岭。
- 骖鸾: 骖鸾是指乘坐神仙之车,象征飞升。
- 朝元: 朝见元始天尊,传说中的道教神祇。
典故解析:
- 华嵩: 指华山和嵩山,都是中国著名的山脉,常被用作诗歌中的对比。
- 飞仙: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飞仙是指成仙的人,能够自由飞行。
- 骖鸾: 出自古代神话,表示乘坐神兽的意象,通常象征升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高,明代诗人,以山水诗著称,他的作品多表现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吴高游历名山大川之际,受到大自然的启发,表达了他对巍峨山峰的崇敬和对飞升成仙的向往。
诗歌鉴赏:
《上界第一峰》通过对山峰的描绘,展示了自然的雄伟与壮丽。诗中“奇峰四百三十二”一句,数字的运用使得山的数量显得庞大,而“惟见兹峰势独尊”则强调了此峰的独特与崇高,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仰之情。接着,诗人以“远揖华嵩为伯仲”来表达对华山、嵩山的敬重,显示出一种谦逊的态度,突显了他所处的地位。在此基础上,俯视蛮岭如同看待晚辈,表现了诗人对高低山峦的感慨,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更高的视角上,“中天日月岩头转”描绘出一种宇宙的浩瀚与变化,而“白昼云雷脚底奔”则生动传达了自然的力量与动感,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生机。最后两句则引入了飞仙的主题,表达了对超脱世俗、追求长生的渴望,蕴含了道教哲学的色彩,引发读者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奇峰四百三十二: 这里具体数字突显山的壮观。
- 惟见兹峰势独尊: 这一峰的威严与气势无与伦比。
- 远揖华嵩为伯仲: 对著名山脉的敬仰,表现出诗人的谦逊。
- 俯看蛮岭作儿孙: 俯视较低的山岭,形成对比。
- 中天日月岩头转: 自然的变化与壮丽景象。
- 白昼云雷脚底奔: 动感的描写,体现自然的力量。
- 不是飞仙那可即: 对理想境界的渴望。
- 骖鸾何日去朝元: 对超脱世俗的向往与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 将山与人类的关系比喻成长辈与晚辈。
- 对仗: 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夸张: 数字的运用使得山的数量显得极为庞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崇拜与哲理思考,同时渗透着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展现了古人对于宇宙、生命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奇峰: 象征自然的伟大与神秘。
- 日月: 代表时间的流逝与宇宙的变化。
- 云雷: 自然力量的象征,体现了磅礴气势。
- 飞仙: 追求自由与长生的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奇峰一共有多少座?
- A. 四百
- B. 三百
- C. 四百三十二
- D. 五百
-
诗人对华嵩如何称呼?
- A. 父亲
- B. 伯仲
- C. 兄弟
- D. 朋友
-
诗中提到的“骖鸾”意指?
- A. 乘坐神兽
- B. 休息
- C. 旅行
- D. 归家
答案:
- C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王维的《终南山》: 同样描写山水,但更侧重于内心的宁静与隐逸生活的追求。
-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强调自然景观的壮丽与人对自然的感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山水诗选》
- 《诗经与古诗的比较研究》
这样的结构可以帮助读者全面理解《上界第一峰》这首古诗,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深刻的哲理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