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杜甫的《前出塞九首 其九》原文如下:
从军十年馀,能无分寸功。
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军旅生活中长达十年的感慨,以及对个人功业的反思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诗中提到,经过十年的军旅生涯,难免没有一点功劳;世人只重视功名和得失,我却羞于与他们相同。中原大地上本有很多斗争,何况在边疆的狄人和戎人之间。作为一个志向远大的男子,怎么可以因为贫困而放弃自己的理想呢?
注释:
- 从军:指参加军队,投身军旅。
- 分寸功:指微小的功绩,成就。
- 众人贵苟得:众人都看重短期的得失。
- 欲语羞雷同:想要谈论却因与他人相同而感到羞愧。
- 中原:指中国的中心地区。
- 狄与戎:古代的游牧民族,常与中原王朝发生冲突。
- 丈夫四方志:男子汉的志向应该是四方,胸怀天下。
- 辞固穷:放弃理想而甘于贫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一生经历了安史之乱,目睹了社会的动荡与人民的苦难,作品内容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成就。
创作背景:
《前出塞九首》是杜甫在边疆军旅生涯期间创作的一组诗,其中表达了他对国家、对理想的思考与追求。诗作反映了他在战乱中的迷茫与坚持,体现了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个人理想的执著。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杜甫的诸多作品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体现了他对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诗中开头以“从军十年馀”引入,直接揭示了作者长期在军中的经历,令读者感受到一种沉重的历史感和时间的积淀。接着,杜甫用“众人贵苟得”来表达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认为世人只重视表面的功名,而缺乏对理想与信念的坚持。
诗的中间部分提及“中原有斗争”,不仅反映出当时战乱频仍的现实,也隐喻了作者对家国前途的忧虑与关怀。而最后一句“安可辞固穷”则是对理想的坚定,展现了作为男子汉的责任感与担当,强调无论身处何种困境,都不应放弃追求理想的决心。
整首诗结构紧凑,情感真挚,语言简练而有力,展现了杜甫作为诗人的深厚功力和对社会的敏锐观察,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从军十年馀:表明作者在军中生活已久,经历了不少风风雨雨。
- 能无分寸功:感叹自己在漫长的军旅生涯中,难以避免没有任何微小的成就。
- 众人贵苟得:批判世人只看重眼前的得失,缺乏长远的追求。
- 欲语羞雷同:因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而感到羞愧,心中有更高的追求。
- 中原有斗争:指出中原地区的战乱,表明国家的动荡不安。
- 况在狄与戎:强调边疆的斗争更为严峻,形势更加复杂。
- 丈夫四方志:指出作为男子汉应有远大的志向,心怀天下。
- 安可辞固穷:质疑放弃理想的理由,强调即使穷困也不能放弃追求。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从军十年馀,能无分寸功”,对称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反问:最后一句的反问形式,强调了作者的坚定信念,使情感更为强烈。
- 排比:诗中多次使用排比句,增强了表达的力度和气势。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探索个体在动荡时代中的责任与理想,表达了一种无论环境多么艰难,仍然要坚持理想与信念的精神力量。
意象分析:
- 军旅:象征着责任与牺牲,反映了诗人的生活经历。
- 斗争:代表着社会的动荡与冲突,暗示着国家的危机。
- 四方志:象征着男子汉的理想与抱负,体现了追求自由与理想的勇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杜甫在军中生活了多少年? A) 五年
B) 十年
C) 十年馀
D) 二十年 -
诗中提到的“狄与戎”指的是哪个民族? A) 汉族
B) 蒙古族
C) 游牧民族
D) 满族 -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金钱的追求
B) 对理想的坚持
C) 对他人的批评
D) 对安逸生活的向往
答案: 1.C 2.C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将进酒》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登鹳雀楼》(王之涣):同样展现了壮志与理想,但更侧重于个人的感受与自然的壮美。
- 《将进酒》(李白):强调放纵与享乐,较为轻松,而杜甫则更具沉重的历史感与责任感。
参考资料:
- 《杜甫诗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研究》
以上内容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杜甫的《前出塞九首 其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