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行》
时间: 2025-01-17 10:45:3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大麦行》
作者:杜甫 〔唐代〕
大麦干枯小麦黄,
妇女行泣夫走藏。
东至集壁西梁洋,
问谁腰镰胡与羌。
岂无蜀兵三千人,
部领辛苦江山长。
安得如鸟有羽翅,
托身白云还故乡。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大麦干枯和小麦变黄的景象,农妇在田间悲泣,丈夫却不得不躲藏。东边的集市和西边的梁洋都显得满目疮痍,谁在用镰刀收割呢?难道没有三千蜀兵吗?他们在辛苦地守护着这片江山。可我希望像鸟一样有翅膀,能够飞向白云,回到故乡。
注释:
- 大麦干枯:指大麦歉收,象征战乱对农业的破坏。
- 妇女行泣:指农妇因家庭破碎或者失去丈夫而悲泣。
- 东至集壁西梁洋:指战争使得各地人民流亡,东边的集市和西边的河流都人心惶惶。
- 腰镰胡与羌:问收割的农人中有胡人和羌人,暗示民族混杂和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 岂无蜀兵三千人:提及蜀地的士兵,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担忧。
- 安得如鸟有羽翅:表达诗人对自由和归乡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作品以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社会现实的关心而著称。
创作背景:
《大麦行》创作于安史之乱期间,社会动荡,战乱频繁,民众苦难深重。诗人在国破家亡的痛苦中,感受到人民的艰辛与无奈,因而写下此诗。
诗歌鉴赏:
《大麦行》是杜甫对战乱时期农村生活的深刻描绘,展现了他对人民苦难的关怀与同情。诗的开头两句,“大麦干枯小麦黄”,直接描绘了农田的凋零,象征着战乱对农业的毁灭性打击。在这种景象下,悲泣的妇女与躲藏的丈夫形成鲜明对比,显示出家庭的破碎和社会的动荡。
接下来的两句,“东至集壁西梁洋”,描绘了各地流亡的景象,诗人提出了“问谁腰镰胡与羌”,不仅体现出对农民身份的疑问,也暗示了战争使人失去家的悲剧,民族之间的冲突加剧了人民的困境。这些描绘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奈的悲哀。
后面的两句,“岂无蜀兵三千人,部领辛苦江山长”,则表现了杜甫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蜀兵的存在不仅是对国家的守护,也是对民众的希望。然而,最终的“安得如鸟有羽翅,托身白云还故乡”表达了诗人对自由与归属的渴望,显露出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现状的不满。
整首诗通过对战乱后的农村景象的生动描绘,结合个人情感的流露,展现了杜甫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大麦干枯小麦黄:描绘了由于战乱,农作物歉收的景象,直观地反映出民生困苦。
- 妇女行泣夫走藏:表现出家庭的悲剧,农妇因丈夫战乱而悲泣。
- 东至集壁西梁洋:指出不同地域的流亡现象,展现社会动荡。
- 问谁腰镰胡与羌:质疑农田中劳作的人是否是被迫的胡人和羌人,反映了社会动乱。
- 岂无蜀兵三千人:暗指虽然有蜀兵,但实际上士兵也难以拯救百姓。
- 部领辛苦江山长:描绘士兵们守护国家的艰辛,显示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 安得如鸟有羽翅:表达诗人对自由和归乡的向往,渴望逃离苦难。
- 托身白云还故乡:希望能够飞回故乡,寄托了对故乡的思念与渴望。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农妇的悲泣与士兵的隐蔽形成强烈对比,突出战争给家庭带来的破坏。
- 比喻:“如鸟有羽翅”用鸟的自由比喻诗人对归乡的渴望。
- 对仗:首句与次句的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大麦行》通过对战乱与民生的描写,反映了杜甫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关怀,表达了诗人渴望和平与归乡的强烈愿望,折射出战乱对社会的深远影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大麦:象征农业与生计,暗示战乱对生活的破坏。
- 泪:象征悲伤与无奈,表现出人们的苦难与绝望。
- 鸟:象征自由与希望,表达诗人对归乡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大麦行》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白居易
D) 王维 -
诗中“安得如鸟有羽翅”的意思是? A) 希望能飞向故乡
B) 希望能变成鸟
C) 希望能拥有财产
D) 希望能得到荣华 -
诗中提到的“蜀兵”指的是? A) 农民
B) 士兵
C) 商人
D) 僧侣
答案:
- B) 杜甫
- A) 希望能飞向故乡
- B) 士兵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同样是杜甫的作品,反映了安史之乱造成的破坏与对国家的忧虑。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描绘了杜甫对贫苦人民生活的关怀。
诗词对比:
- 李白《将进酒》:表现了对豪放人生的追求,与杜甫的忧国忧民形成鲜明对比。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同样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但侧重于离别之情。
参考资料:
- 《杜甫诗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