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成》

时间: 2025-01-17 10:26:17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

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背郭堂成荫白茅,
缘江路熟俯青郊。
桤林碍日吟风叶,
笼竹和烟滴露梢。
暂止飞乌将数子,
频来语燕定新巢。
旁人错比扬雄宅,
懒惰无心作解嘲。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安静宜人的环境:白茅草在堂前成荫,沿着江边的小路,俯瞰到青翠的郊野。桤木林遮住了阳光,风中传来树叶的吟唱,竹林笼罩在烟雾中,露珠从树梢滴落。我暂时停下飞去的乌鸦,数着它们的数量;燕子频频来到这里,准备在此筑巢。周围的人与扬雄的宅邸相比,错失了优雅之处,他们懒惰而无心,无法理解这份宁静的美好。

注释:

字词注释:

  1. 背郭:指城郭的后面,表示诗人所处的位置。
  2. 堂成荫:堂屋成荫,环境幽静。
  3. 缘江路:沿着江边的小路。
  4. 桤林:桤木林。
  5. 吟风叶:在风中发出的声音,形容树叶在风中摇曳的情景。
  6. 笼竹:竹林被薄雾笼罩。
  7. 滴露梢:露珠从树梢滴落。
  8. 飞乌:飞翔的乌鸦。
  9. 数子:数着飞来的乌鸦。
  10. 语燕:与燕子交流,形容燕子在此筑巢的情景。
  11. 扬雄:扬雄是汉代的名士,指他的宅邸。

典故解析: 扬雄是汉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诗中提到他的宅子,暗示诗人与历史名士的比较,表达对当下人们懒惰态度的不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作大多反映现实生活,关心百姓疾苦,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创作背景: 《堂成》写于杜甫晚年,他身处战乱之中,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人生态度的思考。诗中透露出诗人对周围人们懒惰的失望,以及对自然与人际关系的深刻理解。

诗歌鉴赏:

《堂成》是杜甫的一首写景抒情的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对人生态度的反思。开篇描绘了环境的宁静与美好,白茅成荫,青郊尽收眼底,给人一种优雅、闲适的感觉。接下来的桤林与竹林的描写,利用声音与景象的互动,呈现出一种生动的自然气息。诗中乌鸦与燕子的出现,既是对生活的观察,也是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体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最后两句则是对周遭人们的批评,指出他们的懒惰与缺乏对生活的热情,与自己在自然中的感悟形成鲜明对比。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社会观察,展现了杜甫作为一个诗人的深邃情感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背郭堂成荫白茅:诗人身处于城郭的后面,堂屋被白茅草遮荫,暗示宁静舒适的环境。
  2. 缘江路熟俯青郊:沿着江边的小路,俯瞰青翠的郊野,展现了自然的广阔。
  3. 桤林碍日吟风叶:桤木林遮挡阳光,风中树叶轻声吟唱,表现环境的静谧与和谐。
  4. 笼竹和烟滴露梢:竹林被薄雾笼罩,露珠滴落,增添了诗的细腻感。
  5. 暂止飞乌将数子:暂时停下飞来的乌鸦,数着它们,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关注。
  6. 频来语燕定新巢:燕子频繁来此,准备筑巢,象征着生活的延续与希望。
  7. 旁人错比扬雄宅:与扬雄的宅子相比,周围人错失了这份宁静之美。
  8. 懒惰无心作解嘲:对旁人的懒惰与无知表示了失望与讽刺。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吟风叶”形象地描述了树叶在风中发出的声音。
  • 拟人:如“语燕”,赋予燕子以人类的行为,增强了亲和感。
  • 对仗:如“桤林碍日”与“笼竹和烟”,形成对比,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自然的美与人生态度的反思展开,表现了诗人对优雅生活的追求和对懒惰、不思进取的人的批评,体现了杜甫对社会的深刻洞察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白茅:象征着自然的纯净与宁静。
  2. 桤林:代表着自然的丰富与生命的活力。
  3. 飞乌语燕:象征着自由与生活的韧性。
  4. 露珠:象征着清晨的希望与新生的开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白茅”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植物
    • B. 一种动物
    • C. 一种建筑
  2. 诗人对周围人的态度是?

    • A. 称赞
    • B. 失望
    • C. 无所谓
  3. 诗中提到的“扬雄”是谁?

    • A. 唐代诗人
    • B. 汉代文学家
    • C. 现代作家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山中与幽人对酌》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较,杜甫的《堂成》更偏重于对生活态度的批判,而王维则更多地表达了对自然的沉醉。两者都表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但情感基调和主题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杜甫诗全集》
  2. 《唐诗三百首》
  3.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