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惠日归蟠龙山》

时间: 2025-01-17 09:58:58

宴坐团蒲稳,何缘有此行。

理元无作止,事亦要经营。

鹤锡寻归路,龙宫出化城。

更于文字外,会取法无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宴坐团蒲稳,何缘有此行。 理元无作止,事亦要经营。 鹤锡寻归路,龙宫出化城。 更于文字外,会取法无生。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安稳地坐在蒲团上打坐,为何会有这次出行。道理原本没有开始和结束,事情也需要精心策划。像鹤一样寻找归途,从龙宫般的幻境中走出。更要在文字之外,领会佛法无生的真谛。

注释:

字词注释:

  • 宴坐: 安稳地坐着。
  • 团蒲: 蒲团,用蒲草编成的圆形坐垫,常用于打坐。
  • 理元: 道理的本质。
  • 作止: 开始和结束。
  • 鹤锡: 鹤,象征长寿和超脱;锡,指僧人的锡杖。
  • 龙宫: 传说中的龙王宫殿,这里比喻幻境。
  • 化城: 佛教用语,指幻化出来的城市,比喻世间万物皆为幻象。
  • 法无生: 佛教教义,认为一切法(现象)都是无生的,即没有自性,不生不灭。

典故解析:

  • 鹤锡寻归路: 比喻僧人寻找归途,回归佛法。
  • 龙宫出化城: 比喻从幻境中觉醒,认识到世间万物的虚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炎,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较广,风格清新自然,多涉及佛教思想和修行体验。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炎送别一位名叫惠日的僧人归返蟠龙山时所作,表达了对僧人修行生活的理解和对佛法无生境界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僧人修行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佛教哲学的深刻理解。首句“宴坐团蒲稳”描绘了僧人安稳的打坐状态,而“何缘有此行”则表达了诗人对僧人出行的好奇。中间两句“理元无作止,事亦要经营”揭示了佛教中无常和精进的理念。后两句“鹤锡寻归路,龙宫出化城”则通过象征手法,表达了僧人寻找佛法真谛和超越幻象的决心。最后一句“更于文字外,会取法无生”强调了超越文字和概念,直接领会佛法无生的境界。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对佛教哲学的深刻领悟和对修行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宴坐团蒲稳: 描绘僧人安稳的打坐状态,团蒲象征修行之地。
  2. 何缘有此行: 表达诗人对僧人出行的好奇,为何会有这次出行。
  3. 理元无作止: 揭示佛教中无常的理念,道理没有开始和结束。
  4. 事亦要经营: 强调精进的重要性,事情需要精心策划。
  5. 鹤锡寻归路: 通过鹤和锡杖的象征,表达僧人寻找佛法真谛的决心。
  6. 龙宫出化城: 比喻从幻境中觉醒,认识到世间万物的虚幻。
  7. 更于文字外,会取法无生: 强调超越文字和概念,直接领会佛法无生的境界。

修辞手法:

  • 比喻: “鹤锡寻归路”和“龙宫出化城”通过比喻手法,增强了诗句的形象性和象征意义。
  • 象征: “团蒲”、“鹤锡”和“龙宫”等词汇都具有象征意义,增强了诗句的意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佛教哲学的核心思想展开,强调无常、精进和无生的境界,体现了诗人对佛教哲学的深刻领悟和对修行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团蒲: 象征修行之地。
  • 鹤锡: 象征僧人寻找佛法真谛的决心。
  • 龙宫: 象征幻境。
  • 化城: 象征世间万物的虚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团蒲”指的是什么? A. 蒲团 B. 蒲草 C. 蒲扇 D. 蒲公英

  2. “鹤锡寻归路”中的“鹤锡”象征什么? A. 僧人的锡杖 B. 长寿和超脱 C. 寻找归途 D. 以上都是

  3. “龙宫出化城”中的“化城”比喻什么? A. 幻化出来的城市 B. 真实的宫殿 C. 僧人的修行地 D. 世俗的生活

答案: 1. A 2. D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同样表达了诗人对修行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离别的感慨和对生命的思考。

诗词对比:

  • 王炎的《送僧惠日归蟠龙山》与王维的《山居秋暝》: 两者都涉及修行生活和对自然的感悟,但王炎的诗更侧重于佛教哲学的表达,而王维的诗则更侧重于自然景象的描绘。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 收录了王炎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 《佛教哲学概论》: 深入了解佛教哲学的核心思想,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中的佛教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