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倦绣
范成大 〔宋代〕
猧儿弄煖缘阶走,花气薰人浓似酒。
困来如醉复如愁,不管低鬟钗燕溜。
无端心绪向天涯,想见樯竿幡脚斜。
槐阴忽到帘旌上,迟却寻常一线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懒散而迷醉的状态。小猕猴在温暖的阳光下嬉戏,花香浓郁,令人陶醉如饮美酒。诗人感到困倦,恍惚如醉又似忧愁,完全不在意鬓发低垂的燕子飞舞。无缘无故的思绪飘向远方,想看到船桅斜立的情景。忽然,槐树的阴影映在帘子上,显得比往常的花朵更加迟缓。
注释:
字词注释:
- 猧儿:小猕猴,此处指小动物,生动形象。
- 煖:温暖,表示春日的暖意。
- 薰:熏陶、散发,形容花香扑鼻。
- 困:困倦,乏力的状态。
- 低鬟:指低垂的发髻,暗示女子的慵懒。
- 钗燕溜:钗和燕子,此处比喻女子的发饰与眉眼。
- 樯竿:船帆的桅杆,象征远方的旅程。
- 帘旌:帘子和旗帜,此处指窗帘上投射的光影。
- 迟却:慢慢地,表现出一种悠闲的感觉。
典故解析: 本诗虽未直接引用典故,但“猧儿”、“樯竿”等意象常见于古代诗词,反映出自然与生活的交融,古人常用来表现闲适的生活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希白,号石湖居士,南宋诗人,浙江人。范成大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感悟。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语言简练,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倦绣》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诗人通过描写自然的美好与人内心的恍惚,表达了对安宁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
诗歌鉴赏:
《倦绣》是一首生动的春日闲适诗,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慵懒而愉悦的场景。开头的“猧儿弄煖缘阶走”便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温暖的春日,阳光明媚,小猕猴在阶前嬉戏,显得生动活泼。接着“花气薰人浓似酒”,花香的浓郁让人陶醉,仿佛将人带入了醉酒的状态,表现出一种舒适、懒散的生活氛围。
“困来如醉复如愁”一句则展现了诗人的复杂心情,似醉非醉,似愁非愁,表达了对生活的疲倦与无奈,情感深沉而细腻。这种模糊的状态与后面“无端心绪向天涯”的描写相呼应,诗人无意间的思绪如同随风飘荡,向着远方去,显得悠远而惆怅。
最后几句“槐阴忽到帘旌上,迟却寻常一线花”则通过窗外槐树的影子,传达了一种静谧的美感。与平常的花朵相比,这一刻显得格外珍贵,暗示着诗人对平凡生活中细微美好的感悟。
整首诗通过对春日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闲适与思绪的飘渺,展现了南宋文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猧儿弄煖缘阶走”:描写小猕猴在阳光下的嬉戏,生动展现了春天的温暖与活力。
- “花气薰人浓似酒”:花香浓郁如酒,形象地传达了春天的气息,让人陶醉。
- “困来如醉复如愁”:诗人感到困倦,心情复杂,既似醉酒又似忧愁。
- “不管低鬟钗燕溜”:无所谓的态度,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随意与洒脱。
- “无端心绪向天涯”:无缘无故的思绪向远方漂流,反映了诗人的惆怅。
- “想见樯竿幡脚斜”:想象远方的景象,展现出对旅行的向往。
- “槐阴忽到帘旌上”:槐树的影子投射到窗帘上,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迟却寻常一线花”:这一刻的美与常态下的花朵形成对比,更加显得珍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花香比作酒,增强了感官体验。
- 拟人:以“猧儿”赋予动物以人的特性,使情景更加生动。
- 对仗:全诗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在安逸中流露出的惆怅。诗人通过描写春日的闲适,表达出对生活的热情与对未来的思考,展现了南宋文人特有的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猧儿:象征活泼与自然。
- 花气:象征春天的气息,生机盎然。
- 樯竿:象征远方的追寻和梦想。
- 槐阴:象征静谧与宁静的生活情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小猕猴”用来表现什么?
- A. 欢乐的春天
- B. 忧伤的情感
- C. 寂静的夜晚
- 答案:A
-
“花气薰人浓似酒”中“薰”字的意思是?
- A. 香味
- B. 熏陶
- C. 烧焦
- 答案:A
-
诗人通过“樯竿”来表达什么情感?
- A. 对生活的厌倦
- B. 对旅行的向往
- C. 对过去的怀念
-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范成大《倦绣》与杜甫《春望》:二者均描绘了春天的气息,但范成大更侧重于个人的闲适状态,而杜甫则更多地反映了时局的动荡与忧国之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范成大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