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曲歌辞。思归引》

时间: 2025-01-04 08:22:34

重重作闺清旦鐍,两耳深声长不彻。

深宫坐愁百年身,

一片玉中生愤血。

焦桐罢弹丝自绝,漠漠暗魂愁夜月。

故乡不归谁共穴,石上作蒲蒲九节。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琴曲歌辞·思归引》
作者:张祜〔唐代〕

重重作闺清旦鐍,两耳深声长不彻。
深宫坐愁百年身,一片玉中生愤血。
焦桐罢弹丝自绝,漠漠暗魂愁夜月。
故乡不归谁共穴,石上作蒲蒲九节。

白话文翻译

在清晨的闺房中,我的心情如重重的叠影,耳中萦绕着琴声却听不见;
在深宫中我孤坐愁苦,怎奈百年身世无常,心中只有玉石般的愤怒与悲伤。
焦桐的琴声停止了,琴弦断绝了音律,夜月下我的心情愈发苍凉。
故乡遥不可归,谁能与我共度这孤寂的时光?石头上长满了蒲草,恰似我心中的苦闷。

注释

字词注释

  • :古代乐器,指一种用以弹奏的乐器。
  • 深宫:指皇宫,象征深闺。
  • 愤血:形容内心的愤懑与悲伤,像血一样流淌。
  • 焦桐:指古代的一种木材,常用作琴身,象征音乐的消逝。
  • 漠漠:形容朦胧、渺茫的样子。
  • :一种植物,这里用作比喻孤独的生存。

典故解析

  • 焦桐:古人以“焦桐”来象征琴声的消逝,常用于表达对往日的怀念与惋惜。
  • 百年身:指人生的短暂与无常,常用以表达人生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祜,唐代诗人,生于盛唐时期,以其情感细腻、意象丰富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人生、自然和人世情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琴曲歌辞·思归引》创作于唐代,背景是当时的宫廷生活,诗人身处深闺之中,感受着孤独和对故乡的眷恋,反映了对个人命运的无奈与对故乡的思念。

诗歌鉴赏

《琴曲歌辞·思归引》是一首充满孤独感和思乡情的作品。诗的开头以“重重作闺清旦鐍”引入,描绘了清晨的闺房,似乎一切都在静谧中进行,但内心的愁苦却愈发明显。曲调的消失象征着心灵的失落,焦桐的消失使得音乐与情感的联系断裂,深宫的愁苦使得诗人感到百年孤独。

“故乡不归谁共穴”,这一句将思乡之情推向高潮,诗人不仅在表达对故乡的思念,更是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蒲草的意象,象征着孤独的生活与无处诉说的心声,深刻而令人感伤。

整首诗以深沉的情感与精炼的意象,展现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与对自身命运的无奈,展现了唐代诗歌中常见的个人情感与社会背景的结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重重作闺清旦鐍:清晨的闺房里,重重的影子犹如我心中的愁绪。
  2. 两耳深声长不彻:耳边的琴声悠扬却无法完全传达我的忧伤。
  3. 深宫坐愁百年身:在深宫中孤坐,愁苦似乎伴随我百年。
  4. 一片玉中生愤血:心中愤懑如玉石般凝固,无法释怀。
  5. 焦桐罢弹丝自绝:琴声停了,弦断音绝,情感无处倾诉。
  6. 漠漠暗魂愁夜月:夜月下,朦胧的心情愈发沉重。
  7. 故乡不归谁共穴:思乡难归,谁能陪我共度这孤独?
  8. 石上作蒲蒲九节:石头上长满蒲草,暗示着孤独和愁苦的延续。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愤懑比作“玉中生愤血”,形象生动地表现内心的痛苦。
  • 拟人:将琴声的停顿与内心的孤独紧密结合,增强情感的表达。
  • 对仗:如“故乡不归”和“谁共穴”形成对比,突出孤独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孤独、思乡和对命运的无奈,表现了深宫生活的压抑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展现了唐代诗人对个人情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闺房:象征女性的孤独与被禁锢的生活。
  • 琴声:音乐的消逝象征着情感的失落与无奈。
  • 故乡:寄托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思念。
  • 蒲草:象征孤独与生命的脆弱,表现了内心的苦闷。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焦桐罢弹”指的是什么?
    A. 停止演奏
    B. 继续演奏
    C. 制作乐器
    D. 唱歌

  2. 诗人对故乡的感情是?
    A. 忘记
    B. 思念
    C. 轻视
    D. 喜欢

答案

  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李白的《静夜思》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其情感更加直接和明朗,而张祜的诗则通过细腻的意象与深邃的情感展现了复杂的内心世界。两首诗都体现了唐代诗人的共性,即对个人情感的深刻关注与描绘。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教程》
  • 《唐诗鉴赏辞典》
  • 《张祜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