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圆益上人诗卷》

时间: 2025-01-04 09:30:58

瓶锡相从更一巾,一巾曾拂十州尘。

心通佛性久无碍,口道儒言殊不陈。

吴越江山前日事,伊嵩风月此时身。

闲行坐闲松阴下,应恃眼明长笑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瓶锡相从更一巾,一巾曾拂十州尘。 心通佛性久无碍,口道儒言殊不陈。 吴越江山前日事,伊嵩风月此时身。 闲行坐闲松阴下,应恃眼明长笑人。

白话文翻译: 僧侣的瓶锡与我相伴,更有一巾曾扫过十州的尘埃。 内心通达佛性已久,无障碍,口中虽不言儒家的言论,却也别有一番风味。 吴越的江山已成为过去,而今我在伊嵩享受这风月。 闲暇时在松荫下漫步或静坐,应是因眼界开阔而常常笑对人生。

注释:

  • 瓶锡:指僧侣的随身物品,瓶用于盛水,锡杖用于行走。
  • 一巾:指僧侣的头巾。
  • 十州尘:比喻广泛的地域。
  • 心通佛性:指内心与佛理相通。
  • 口道儒言:指口中说出儒家的言论。
  • 吴越江山:指古代吴越地区的山河。
  • 伊嵩风月:指伊水和嵩山之间的风景。
  • 闲行坐闲:指悠闲地行走或坐下。
  • 应恃眼明:应因眼界开阔。

诗词背景: 作者邵雍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诗人,他的诗歌多表现哲理和人生感悟。这首诗是邵雍赠给一位名叫圆益的僧人的诗卷,表达了对僧人生活的向往和对佛理的领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僧人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佛理的深刻理解和向往。诗中“瓶锡相从更一巾,一巾曾拂十州尘”描绘了僧人的简朴生活和广泛游历,而“心通佛性久无碍,口道儒言殊不陈”则表达了作者对佛理的领悟和对儒家言论的超越。后两句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进一步体现了作者内心的宁静和对人生的豁达态度。

诗词解析:

  • 首句通过“瓶锡”和“一巾”描绘了僧人的简朴生活。
  • 次句“一巾曾拂十州尘”用比喻手法,表达了僧人广泛游历的经历。
  • 第三句“心通佛性久无碍”直接表达了作者对佛理的深刻理解。
  • 第四句“口道儒言殊不陈”则体现了作者对儒家言论的超越。
  • 第五、六句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进一步体现了作者内心的宁静和对人生的豁达态度。
  • 最后两句“闲行坐闲松阴下,应恃眼明长笑人”则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意象分析:

  • 瓶锡、一巾:象征僧人的简朴生活。
  • 十州尘:象征广泛的地域和经历。
  • 吴越江山、伊嵩风月:象征自然景色和宁静的生活环境。
  • 松阴:象征宁静和悠闲。

互动学习:

  1. 诗中“一巾曾拂十州尘”中的“十州”指的是什么? A. 具体的地名 B. 广泛的地域 C. 僧人的头巾 答案:B

  2. 诗中“心通佛性久无碍”表达了作者对什么的深刻理解? A. 儒家思想 B. 佛理 C. 道家思想 答案:B

  3. 诗中“闲行坐闲松阴下”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A. 忙碌 B. 悠闲 C. 悲观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 苏轼的《赤壁赋》:通过对历史和自然的描写,展现了作者的豁达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邵雍诗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