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偶入西斋院示释子恒璨
僧斋地虽密,忘子迹要赊。
一来非问讯,自是看山花。
白话文翻译:
我偶然来到了西斋的院子,虽然这里僧舍的地方很隐秘,但却不见你的踪影。今天来这里并不是为了问候你,而是为了欣赏山中的花。
注释:
- 僧斋:指僧人的居所或修行之地。
- 密:隐蔽,意思是地方较为幽静、隐秘。
- 忘子:忘记了你,指的是忘记了释子恒璨的踪影。
- 迹:踪迹,足迹。
- 赊:拖延,延缓。
- 问讯:问候、打招呼。
- 自是:自然而然,就是。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西斋”可能是指某个具体的寺庙或隐士居所,反映了当时佛教文化的影响。诗人通过对环境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韦应物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生于公元737年,卒于791年。他的诗风质朴,自然,常描绘山水田园的景色,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韦应物游历西斋时,表达了他对隐士生活的理解与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在唐代,隐逸生活受到许多文人的追崇。
诗歌鉴赏:
韦应物的《偶入西斋院示释子恒璨》是一首极具禅意的诗作。诗的开头便以“僧斋地虽密”揭示了环境的幽静与隐秘,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这种环境不仅是对僧人生活的描绘,也是诗人心境的反映。接下来的“忘子迹要赊”则表达了对友人释子恒璨的思念,但又没有找到他。诗人虽然没有直接问候,却用“自是看山花”来表达自己此行的真实目的。这种自然的情感流露,显示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与对自然的热爱。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与内心世界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对山花的欣赏,展现了他对生命的思考和对美的感悟,暗示了即使在寻找友人的过程中,也不忘享受自然的美好。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僧斋地虽密:虽然这里的僧舍位置很隐蔽。
- 忘子迹要赊:却不见你(释子恒璨)的踪迹。
- 一来非问讯:今天来这里并不是为了问候你。
- 自是看山花:而是为了欣赏山中的花。
修辞手法:
- 对比:隐秘的僧舍与山花的开放形成对比,暗示了内心的宁静与思念。
- 象征:山花象征着自然的美好与生命的脆弱,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的思念,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诗人通过对山花的欣赏,展现了内心的平和与对生活的感悟。
意象分析:
- 僧斋:象征隐逸与宁静的生活方式。
- 山花:象征生命的美丽与短暂,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忘子迹要赊”意指什么?
- A. 忘记了山花
- B. 忘记了朋友的踪影
- C. 忘记了僧人的教导
- D. 忘记了隐逸生活
-
诗人来西斋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 A. 寻找朋友
- B. 看山花
- C. 参加僧会
- D. 写诗
-
诗中“自是看山花”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友人的失望
- B. 对自然的热爱
- C. 对生活的无奈
- D. 对过去的怀念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孟浩然的《宿业师山房待丁大师》
诗词对比:
- 韦应物与王维的诗风都有着浓厚的自然情怀,但韦应物的作品常常更倾向于表达对友人的思念,而王维则更注重内心的宁静与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韦应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