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君家竹上露,点缀如明珰。
垂枝乍惊重,映日复能光。
聊可助清兴,安知为羡祥。
应从草制暇,延咏对华觞。
白话文翻译:
你家竹林上的露珠,像明亮的珰珠般点缀其间。
垂下的竹枝一碰到重物,映射在阳光下又显得分外闪亮。
这露珠聊可以帮助清雅的兴致,谁知道这又是羡慕的征兆呢?
应该是从草间寻得的闲暇,延续着对美酒的吟咏。
注释:
- 君家:指你的家。
- 竹上露:竹子上的露水。
- 明珰:明亮的珠子,这里比喻露珠的晶莹。
- 垂枝:指垂下来的竹枝。
- 清兴:清雅的兴致。
- 羡祥:羡慕的吉祥。
- 草制:从草中得来的,隐喻闲暇的生活。
- 华觞:华丽的酒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维(约1060年-1125年),字伯明,号文清,宋代人,生于河南,晚年隐居于湖南。他的诗歌以清新高雅著称,擅长描写自然和人情,作品多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对生活的热爱与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当时士人对清雅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竹上露珠为切入点,细腻而清新,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观察与感悟。首句“君家竹上露,点缀如明珰”,用明珠的明亮来形容竹上露珠的晶莹剔透,既展示了自然的美,也引发了对主人家环境的赞美。接着的“垂枝乍惊重,映日复能光”,通过竹枝映日的意象,营造出一种生动的画面,表现出露珠在阳光下闪烁的美丽。
“聊可助清兴,安知为羡祥”则转向内心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与珍惜,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与渴望。最后一句“应从草制暇,延咏对华觞”则更为直接地表达了诗人对饮酒吟咏的乐趣与生活的积极态度。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传达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情感的追求。清新而不失雅致的风格,使得这首诗在宋代诗歌中显得尤为独特。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君家竹上露:描绘了一个清晨,主人家的竹子上挂着露水。
- 点缀如明珰:露水晶莹剔透,像明亮的宝珠一样,增添了竹子的美感。
- 垂枝乍惊重:竹枝因露水的重压轻微颤动,生动地描绘出自然的细腻。
- 映日复能光:阳光照耀下,露珠闪烁着光芒,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 聊可助清兴:这露珠的美丽可以提升人的雅兴。
- 安知为羡祥:谁能知道,这样的美景也可能引来他人的羡慕。
- 应从草制暇:或许是在草地上获得的闲暇,享受生活的乐趣。
- 延咏对华觞:在这样的环境中,继续吟咏美酒,享受生活的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明珰”比喻露水,形象生动。
- 拟人:描写露水和竹枝的互动,生动传神。
- 对仗:全诗在句式上有对仗的美感,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通过对竹上露珠的细腻描写,传达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情感的追求,营造出一种清新而雅致的氛围。
意象分析:
- 竹:象征高雅和清白,代表诗人追求的生活品质。
- 露水:象征纯洁与新鲜,增添了自然的生动感。
- 阳光:代表生命力,映射诗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 酒杯:象征享乐与闲适,体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君家竹上露”指的是: A. 竹子上的果实
B. 竹子上的露水
C. 竹子上的虫子
D. 竹子上的花朵 -
诗人通过什么意象来表达生活的美好? A. 露水
B. 风
C. 月亮
D. 云彩 -
诗中提到的“华觞”指的是什么? A. 诗歌
B. 酒杯
C. 花朵
D. 竹子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 《江雪》柳宗元
诗词对比:
可以对比韩维的《又和北轩竹上甘露》和王维的《竹里馆》。两者都以竹子为题材,但王维的作品更强调隐逸与宁静,而韩维则在竹的生机中融入了对生活的热爱与享受。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