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华湖上书事》

时间: 2025-01-14 08:55:15

清霜彫远木,潩水溢西陂。

画鹢凌空界,鸣鸥矫翠漪。

菊残犹可折,竹密不容窥。

物我同真际,谁当惮四知。

意思解释

和子华湖上书事

作者: 韩维 〔宋代〕

原文展示:

清霜彫远木,潩水溢西陂。
画鹢凌空界,鸣鸥矫翠漪。
菊残犹可折,竹密不容窥。
物我同真际,谁当惮四知。

白话文翻译:

清霜把远处的树木雕刻得如同艺术品,潩水涌过西边的堤岸。
画眉鸟在空中飞舞,鸥鸟在翠绿的波浪上翱翔。
即使菊花凋零,依然可以采摘,竹林茂密却无法窥视。
人与物在真实的境界中相融,谁会害怕那四面八方的知晓呢?

注释:

  • 清霜:清冷的霜,形容秋冬时节的景象。
  • 潩水:潩水,指潩(xǐ)水,是水的名称,这里指的是湖水或河水。
  • 画鹢:画眉鸟,常见于水边,形态优美。
  • 鸣鸥:鸣叫的鸥鸟。
  • :指菊花,常用于秋天的象征。
  • 竹密:茂密的竹林。
  • 物我同真际:人和物在真实的境界中融为一体。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维,字子华,宋代诗人,以山水诗和咏物诗见长,他的诗作常常蕴含哲理,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湖边,诗人以清晨的自然景象为背景,抒发对自然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索,体现了他对生活的深入理解和对人事的淡泊心态。

诗歌鉴赏:

《和子华湖上书事》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展现了清晨湖上的宁静与美丽,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冬时节的景象,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哲理的思考。诗中“清霜彫远木,潩水溢西陂”两句,描绘了清霜与湖水相映成趣的画面,展现出一种清新、静谧的氛围。接下来的“画鹢凌空界,鸣鸥矫翠漪”则通过描写鸟类在空中的翱翔,进一步增强了自然的生动感。

“菊残犹可折,竹密不容窥”两句则将自然与人生哲理结合起来,表达了即使在凋零的季节,也依然可以找到美好的事物;而密密的竹林则象征着人心的隐秘与内在的力量。最后一句“物我同真际,谁当惮四知”则将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提升到一种更高的境界,表达出诗人对自然、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与豁达心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清霜彫远木:描绘了秋冬的清晨,霜冻覆盖远处的树木,仿佛雕刻般美丽。
  2. 潩水溢西陂:潩水上涨,涌过西边的堤岸,营造出一种动态的自然氛围。
  3. 画鹢凌空界:画眉鸟在空中自由飞翔,展现了生命的活力。
  4. 鸣鸥矫翠漪:鸥鸟在水面上翱翔,增强了诗歌的动态感。
  5. 菊残犹可折:即便菊花凋零,依然有可采摘之处,暗喻生活的希望。
  6. 竹密不容窥:茂密的竹林遮挡了视线,象征内心的深邃和隐秘。
  7. 物我同真际:人与物在真实的境界中融为一体,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8. 谁当惮四知:在这种境界下,谁还会畏惧外界的知晓呢?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彫远木”比喻霜冻的美丽。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生命,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
  • 对仗:如“鸣鸥矫翠漪”对“画鹢凌空界”,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表现出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传达出一种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思想境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清霜:象征着冷静、清澈的心境。
  • 潩水:代表流动的时间与生命的流逝。
  • :秋天的象征,寓意坚韧与美丽。
  • :象征高洁、隐逸的品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和子华湖上书事》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韩维
    • C. 杜甫
  2. “鸣鸥矫翠漪”中的“鸣鸥”指的是哪种鸟?

    • A. 画鹢
    • B. 鸥鸟
    • C. 喜鹊
  3. 诗中提到的“菊残犹可折”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绝望
    • B. 希望
    • C. 无奈

答案:

  1. B. 韩维
  2. B. 鸥鸟
  3. B. 希望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韩维的《和子华湖上书事》与王维的《鹿柴》都描写自然景观,但前者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后者则强调自然的幽静与人心的孤寂。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