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苑诗十首 其五 藏舟浦》

时间: 2024-12-29 03:07:48

凤殿临瑶水,龙舟锁白云。

楼台疑上汉,箫鼓忆横汾。

池岂昆明凿,波犹太液分。

昔年浮万里,兰桂咏缤纷。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凤殿临瑶水,龙舟锁白云。
楼台疑上汉,箫鼓忆横汾。
池岂昆明凿,波犹太液分。
昔年浮万里,兰桂咏缤纷。

白话文翻译:

凤殿矗立在瑶水之旁,龙舟停泊在白云之上。
楼台仿佛高耸入汉代,箫声和鼓声让我怀念横汾河的风光。
池水怎能是昆明所凿,波纹依然分开如同太液湖的水波。
往年我曾漂浮于万里之遥,兰花桂树的歌声依然缤纷在耳边。

注释:

字词注释:

  • 凤殿:指一种华丽的宫殿,象征着富贵与权势。
  • 瑶水:指美丽的水,可能指代某个美丽的湖泊或河流。
  • 龙舟:古代的划水船,常用于大型活动或游玩。
  • 白云:象征自由与悠然。
  • 楼台:高楼和平台,常用来描绘美好的景致。
  • 箫鼓:指乐器,通常在古代庆典中使用。
  • 昆明:传说中的仙境,象征美好与神秘。
  • 太液:古代的水名,常用来指代优美的水域。

典故解析:

  • 横汾:指的是汾河,古代文人常在其岸边吟唱作乐。
  • 兰桂:象征着高洁的品德与美好的事物,常用于诗歌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马汝骥,明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多以抒情见长,风格清新脱俗。作为文人,他的诗作常常融入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明代,时值社会动荡与文化繁荣并存。诗人通过描绘美丽的自然景象,表达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思考。

诗歌鉴赏:

《藏舟浦》通过生动的景象描绘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中以“凤殿临瑶水”开篇,既设立了高贵华丽的意象,又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逝去繁华的追忆。接下来的“龙舟锁白云”,不仅描绘了静谧的水面,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和对过往的沉思。

“楼台疑上汉”一句,透露出诗人对历史的思考,仿佛楼台直通汉代,时间的流逝在此刻凝固。再以“箫鼓忆横汾”表达对音乐与欢庆的怀念,音韵的交融让人心生共鸣。

最后两句“昔年浮万里,兰桂咏缤纷”则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无限向往,兰桂的芬芳象征着美好和纯洁,诗人将自己的情感与自然景象紧密相连,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首诗在简约中蕴含深厚的情感,既有个人的抒情,也有对历史与自然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凤殿临瑶水:描绘出一个华丽的殿宇坐落在清澈的水边,给人一种高贵典雅的感觉。
  • 龙舟锁白云:龙舟停泊在水面,给人一种宁静的氛围,暗示着悠闲的生活状态。
  • 楼台疑上汉:作者通过楼台的描写,引发对历史的联想,似乎与汉朝的盛世相联系。
  • 箫鼓忆横汾:音乐的回响唤起了诗人对往日美好时光的怀念,横汾河是古代文人常聚集吟游之地。
  • 池岂昆明凿:质疑池水的来源,表达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昆明象征着美好的传说。
  • 波犹太液分:水波依旧如昔,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不变的景象。
  • 昔年浮万里:回忆过去的远行,浮游的状态象征着自由与理想。
  • 兰桂咏缤纷:美好的景象与芬芳的气息,象征着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凤殿”与“瑶水”构成的优美画面;
  • 对仗:上下句的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结合自然与历史,形成了丰富的艺术表现。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展现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的深刻交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凤殿:象征着高贵与权力,代表理想的生活状态;
  • 瑶水:代表清澈与美丽,寄托了诗人的向往;
  • 龙舟:象征着自由与游历,反映了诗人的心境;
  • 兰桂:象征着美好与纯洁,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凤殿”象征着什么?

    • A. 自由
    • B. 高贵与权力
    • C. 贫穷
  2. “横汾”在诗中代表了什么?

    • A. 一种乐器
    • B. 古代文人聚集吟游之地
    • C. 一种食物
  3. 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是什么?

    • A. 对历史的追忆
    • B. 对未来的期待
    • C.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怀念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夜泊牛津》杜甫

诗词对比:

  • 李白的《月下独酌》:同样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更注重个人的孤独感与酒的乐趣。
  • 杜甫的《春望》:则更多地关注社会动荡与个人命运的无奈,展现另一种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歌选》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