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竹翠捎窗露气清,鸥波一片照人明。
听风听水寻常事,要向秋堂画月声。
白话文翻译:
竹子的翠绿映照着窗外的露水,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鸥鸟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飞翔,照得人心明亮。聆听风声与水声是寻常的事情,但在这个秋天的夜晚,似乎更应该在秋堂上描绘出月亮的声音。
注释:
- 竹翠:翠绿的竹子,象征生机与清新。
- 窗露:窗外的露水,清晨或夜晚的清新气息。
- 鸥波:指海鸥在水面上飞翔,波光粼粼,意象生动。
- 秋堂:秋天的房间或环境,暗示诗人独处于此时此刻。
- 画月声:描绘月亮的声音,富有诗意,暗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秋堂”可理解为诗人所处的环境,结合秋天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孤独而又深沉的氛围。
- “听风听水”则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所追求的闲适生活,强调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潘曾莹,清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生于动荡的时代,其作品常带有对自然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秋夜,诗人借助自然景物表达内心的感受,反映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及对美好事物的描绘。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一幅秋夜的静谧画面。开头两句“竹翠捎窗露气清,鸥波一片照人明”,以竹子的翠绿和水中的鸥鸟为引子,营造出一种清新而明亮的氛围。诗人用“窗露”描绘出秋夜的清冷,带给读者一种清新的感觉。而“听风听水寻常事”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敏感与热爱,表面看似平常的事物,却在此刻显得尤为珍贵。最后一句“要向秋堂画月声”,则是诗人的一种愿望,希望能将秋夜的美好通过艺术表现出来,传递给他人。整首诗情景交融,感情真挚,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竹翠捎窗露气清:竹子翠绿,窗外的露水清新,描绘出秋夜的清幽。
- 鸥波一片照人明:鸥鸟在水面飞翔,波光反射出明亮的光芒,增添了夜的生动感。
- 听风听水寻常事:聆听风声和水声是常见的事,体现出诗人对自然声响的敏锐感受。
- 要向秋堂画月声:渴望在这个秋夜描绘出月亮的声音,表达对艺术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把月亮的声音与绘画结合,增强了诗的意象。
- 拟人:通过“画月声”赋予声音以形象,使得情感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秋夜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感悟和对艺术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一种清新、宁静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象征清新、生命力。
- 露水:象征纯净、清凉。
- 鸥鸟:象征自由、洒脱。
- 秋夜:象征宁静、思索。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竹翠”指的是什么?
- A. 竹子的颜色
- B. 竹子的香气
- C. 竹子的形状
- D. 竹子的声音
-
“画月声”代表了诗人的什么愿望?
- A. 画画
- B. 听音乐
- C. 追求美好
- D. 写诗
答案: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同样描绘了月夜的孤独与思念,情感更加深沉。
- 《静夜思》:通过月亮引发的思乡之情,展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与本诗的宁静自然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传》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