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事四首》
时间: 2025-01-07 21:16:4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感事四首
—— 欧阳修
莫笑学仙人,山中苦岑寂。
试看青松鹤,何似朱门客。
朱门炙手热,来者无时息。
何尝问寒暑,岂暇谋寝食。
强颜悦憎怨,择语防仇敌。
众欲苦无厌,有求期必获。
敢辞一身劳,岂塞天下责。
风波卒然起,祸患藏不测。
神仙虽杳茫,富贵竟何得。
白话文翻译
别笑我向往做仙人,山中生活实在寂寞。
你看那青松与白鹤,哪能比得上富贵人家。
富贵之家热气逼人,来者总是络绎不绝。
哪里会问寒暑,哪里有闲情去谋求食宿。
勉强面带笑容,防备着仇敌的言语。
众人皆苦却从不满足,有所求便必定得到。
我敢于辞去身上的劳苦,难道能堵住天下的责难。
风波突然来袭,祸患总是难以预测。
即使神仙远在天边,富贵究竟能得到什么呢?
注释
- 莫笑:不要嘲笑。
- 学仙人:向往成为神仙。
- 岑寂:宁静、寂静。
- 朱门:富贵人家,朱门象征奢华。
- 炙手热:指富贵人家热闹而繁忙。
- 寒暑:指四季的变化,常用于形容生活的艰辛。
- 强颜:勉强地表现出笑容。
- 择语:选择合适的言语。
- 众欲:众人欲望。
- 风波卒然起:意指突如其来的变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历史学家,工诗文,尤其以散文和词作著称。他在文学上注重情感的真实表达,作品中常融入个人的生活体验和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感事四首》是欧阳修在面对社会现实与个人理想之间的矛盾时写作的。这首诗表现了他对世俗繁华的反思,以及对清净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他对名利的淡泊和对人性深处的洞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与象征,展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开头几句以“莫笑学仙人”引入,表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的深刻思考。青松和白鹤的形象象征着高洁与清静,而朱门则代表着富贵与喧嚣。诗中通过对朱门的描绘,揭示了社会的繁华背后却是无尽的欲望与劳苦。
在中间几句中,诗人直言富贵人家的冷漠与对生活的漠视,生动地描述了人们在追求名利时的无奈与焦虑。尤其是“强颜悦憎怨,择语防仇敌”,道出了在权力与利益面前,人们不得不勉强自己,伪装情感的无奈。
最后几句,“风波卒然起,祸患藏不测”,让人深思:即使追求名利,也难以避免生活中的变故与困扰。通过对神仙与富贵的对比,诗人表达了对物质生活的质疑与对精神自由的渴望,最终得出的结论是:真正的富贵并非来自于世俗的繁华,而是内心的宁静与自我实现。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莫笑学仙人: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渴望,反映出对世俗生活的反思。
- 山中苦岑寂:描绘了隐居生活的孤独与寂寞。
- 试看青松鹤,何似朱门客:对比清静的自然与喧嚣的富贵人家,表达清贫与富贵的对立。
- 朱门炙手热,来者无时息:富贵人家热闹、繁忙的场景,暗示生活的压力。
- 何尝问寒暑,岂暇谋寝食:揭示富贵人家的冷漠与对生活细节的忽视。
- 强颜悦憎怨,择语防仇敌:描述了在权力游戏中,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 众欲苦无厌,有求期必获:批判了人们对欲望的无止境追求。
- 敢辞一身劳,岂塞天下责:表达了对社会责任的反思与自我解放的勇气。
- 风波卒然起,祸患藏不测:提醒人们即使在富贵中也难免遭遇不测。
- 神仙虽杳茫,富贵竟何得:最终得出的结论是物质的富贵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青松鹤”和“朱门客”的对比,表现出隐逸与世俗生活的差异。
- 拟人:将“众欲”拟人化,表现出其贪婪与无厌的特性。
- 象征:青松与白鹤象征高洁与宁静,朱门象征世俗的繁华与复杂。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名利与隐逸”的主题展开,表达了诗人对富贵生活的批判与对清静生活的向往,揭示了物质的繁华背后往往隐藏着无尽的烦恼与痛苦,最终引导人们追求内心的宁静与真正的幸福。
意象分析
- 青松鹤:象征着高洁、清静的生活,代表诗人向往的理想。
- 朱门:象征富贵与奢华,表现社会的复杂与人性的贪婪。
- 风波:象征生活中的不确定性与突发的变故,提醒人们珍惜当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下列哪一句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a) 朱门炙手热
b) 莫笑学仙人
c) 风波卒然起 -
诗中“青松鹤”与“朱门客”的对比意在说明什么? a) 物质生活的幸福
b) 清静生活的美好
c) 世俗繁华的喧嚣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富贵的渴望
b) 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c) 对隐逸生活的反思
答案
- b) 莫笑学仙人
- b) 清静生活的美好
- b) 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by 李白:同样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登高》 by 杜甫:反映了社会动乱与个人无奈的感慨。
诗词对比
- 欧阳修的《感事四首》与李白的《将进酒》:前者更多地关注于对世俗生活的反思,后者则强调享受当下,体现出两位诗人在对待生活态度上的差异。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选读》
- 欧阳修的传记与相关研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