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泛大江)》
时间: 2025-01-14 12:39:5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青玉案(泛大江)
作者:黎廷瑞 〔宋代〕
巨舟双舻鸣鹅鹳。
千万顷玻璃面。
宇宙浮萍堪永叹。
黄唐开辟,秦隋争战。
不把江山换。
芦花新雪秋撩乱。
何处渔舟起孤筦。
一片古愁萦不断。
平沙矮树,溪烟荒岸。
落日西风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的是一幅壮丽的江河景象,巨大的船只在水面上航行,鸣叫的鹅和鹳在空中飞舞。眼前的江面如同千万顷的玻璃,平静而广阔,让人不禁叹息。历史的长河中,黄唐时期的开创与秦隋时期的战争,都是为了这片江山,却终究无法换得安宁。秋天的芦花如新雪般纷飞,渔舟在何方独自出航?古老的忧愁在心中挥之不去,平坦的沙滩上矮矮的树木,溪水的烟雾弥漫在荒凉的岸边,落日西沉,秋风中传来雁鸣。
注释:
- 巨舟双舻:指的是大型的船只,双舻即指有两条船桨。
- 鸣鹅鹳:形容水鸟(如鹅、鹳等)在水面或空中鸣叫。
- 千万顷:形容水面广阔,顷为面积单位,表示非常大的面积。
- 宇宙浮萍:宇宙的浩瀚,如同浮萍一样轻浮,让人感到无奈。
- 黄唐:指的是唐朝的开创时期。
- 秦隋争战:指历史上秦朝与隋朝之间的战争。
- 芦花新雪:比喻秋天的芦苇花白如新雪。
- 孤筦:指孤独的渔舟。
- 古愁:指历史传承下来的忧愁。
- 平沙矮树:描绘江边的景象,平坦的沙滩和矮小的树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黎廷瑞,字仲明,号仲谦,生于宋代。生平资料较少,作品多以豪放、清新见长,尤以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情感著称。
创作背景:此词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战争频繁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对历史的思考与对现实的感慨。
诗歌鉴赏:
《青玉案(泛大江)》是一首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词作,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沉的情感,展现了江河的壮丽与历史的苍凉。开头的“巨舟双舻鸣鹅鹳”,不仅描写了水上活动的繁忙,也暗示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接下来的“千万顷玻璃面”则让人感受到水面的广阔与宁静,仿佛整个宇宙都在水中浮沉,诗人由此引出了对历史的思考。
“黄唐开辟,秦隋争战”的历史回顾,展现了历史的变迁与人类的无奈。尽管历史上曾经有过辉煌的开创与无数的争战,但“江山”却依然是无法以物易物的东西,历史的沉重感在这里显露无遗。接下来的描写“芦花新雪秋撩乱”,则将时空转换到秋日的景象,芦苇花飞舞,带着一丝凄凉与孤寂,渔舟孤独地漂浮在水面,使人心生感伤。
最后的“落日西风雁”更是将整首词的情感推向高潮,落日的余晖映照着西风中的大雁,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给人以深深的思考。整首词将自然景色与历史感悟交织在一起,彰显了诗人对生命与历史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巨舟双舻鸣鹅鹳”:描绘水面上的船只与水鸟,生动形象。
- “千万顷玻璃面”:用比喻强调江面如镜,宁静而广阔。
- “宇宙浮萍堪永叹”:浮萍象征生命的脆弱,感叹宇宙的无常。
- “黄唐开辟,秦隋争战”:历史的变幻,体现出时光的流逝和无奈。
- “不把江山换”:表达对江山的珍视与无可奈何。
- “芦花新雪秋撩乱”:描绘秋天的景象,渔舟的孤独。
- “平沙矮树,溪烟荒岸”:展现自然的荒凉之美。
- “落日西风雁”:带出一种孤独与思考的情绪,结尾深沉。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千万顷玻璃面”,生动形象地描绘水面。
- 拟人:如“鸣鹅鹳”,赋予动物以人的行为。
- 对仗:整首词结构工整,句式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
主题思想:
- 诗歌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与历史的沧桑,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与对历史的感悟,充满了对过往的哀叹和对未来的迷茫。
意象分析:
- 巨舟:象征人类的探索与征服。
- 鹅鹳:代表自然的生机与灵动。
- 玻璃面:象征水的宁静与辽阔。
- 芦花:秋天的象征,带有凄凉之感。
- 孤筦:象征孤独与寂寞的旅程。
- 古愁:历史的沉重与忧伤。
- 西风雁: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巨舟双舻鸣鹅鹳”描绘了什么?
- a) 船只与水鸟的活动
- b) 船只的损坏
- c) 鸟类的迁徙
- d) 江河的干涸
-
“千万顷玻璃面”中“玻璃”主要用来形容什么?
- a) 江水的清澈
- b) 船只的光滑
- c) 天空的广阔
- d) 诗人的情感
-
诗中提到的“黄唐开辟”指的是哪个历史时期?
- a) 唐朝的建立
- b) 黄帝的时代
- c) 秦朝的兴起
- d) 隋朝的兴盛
答案:
- a) 船只与水鸟的活动
- a) 江水的清澈
- a) 唐朝的建立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苏轼):同样描绘自然景色并表达情感。
- 《虞美人》(李煜):描写历史感与个人情感的结合。
诗词对比:
- 《青玉案(泛大江)》与《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 两首作品都体现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自然的描绘,但《青玉案》更侧重于历史的沉重感,而《江城子》则表现了豪放与奋发向上的精神。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唐宋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