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十三丈约同马三丈入青原山赋诗五首以记行 其三》

时间: 2025-01-04 10:47:07

艇子君先唤,篮舆我复追。

闻钟疑寺直,见塔上林移。

早起犹思睡,冲寒故觉羸。

山游定何得,饭饱细吟诗。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艇子君先唤,篮舆我复追。闻钟疑寺直,见塔上林移。早起犹思睡,冲寒故觉羸。山游定何得,饭饱细吟诗。

白话文翻译:

你先叫了小船,我随后追赶。听到钟声,我以为是寺庙就在眼前,看到塔影,仿佛树林在移动。早起还想再睡,迎着寒风感觉身体虚弱。在山中游玩能得到什么呢?吃饱了饭,细细地吟诗。

注释:

  • 艇子:小船。
  • 篮舆:古代的一种轿子。
  • 闻钟疑寺直:听到钟声,误以为寺庙就在眼前。
  • 见塔上林移:看到塔影,感觉树林在移动。
  • 冲寒:迎着寒风。
  • 羸:虚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宋代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山水田园之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这首诗是赵蕃与友人同游青原山时所作,记录了他们的游山经历和感受。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赵蕃与友人周十三丈、马三丈一同游览青原山时所作。诗中描绘了他们游山的情景,以及在山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游山的情景,通过“艇子”、“篮舆”等交通工具的描述,展现了他们游山的动态过程。诗中“闻钟疑寺直,见塔上林移”一句,巧妙地运用了视听错觉,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后两句“早起犹思睡,冲寒故觉羸”则表达了游山时的身体感受,透露出一种淡淡的疲惫和闲适。最后一句“山游定何得,饭饱细吟诗”则点明了游山的目的和乐趣,即在自然中寻找心灵的慰藉,享受吟诗的乐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艇子君先唤,篮舆我复追”:你先叫了小船,我随后追赶。这里通过交通工具的描述,展现了他们游山的动态过程。
  2. “闻钟疑寺直,见塔上林移”:听到钟声,我以为是寺庙就在眼前,看到塔影,仿佛树林在移动。这里运用了视听错觉,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3. “早起犹思睡,冲寒故觉羸”:早起还想再睡,迎着寒风感觉身体虚弱。这里表达了游山时的身体感受,透露出一种淡淡的疲惫和闲适。
  4. “山游定何得,饭饱细吟诗”:在山中游玩能得到什么呢?吃饱了饭,细细地吟诗。这里点明了游山的目的和乐趣,即在自然中寻找心灵的慰藉,享受吟诗的乐趣。

修辞手法:

  • 视听错觉:通过“闻钟疑寺直,见塔上林移”一句,巧妙地运用了视听错觉,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 对仗:诗中多处运用了对仗,如“艇子君先唤,篮舆我复追”,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表达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通过描绘游山的情景和感受,诗人传达了在自然中寻找心灵慰藉的愿望,以及享受吟诗乐趣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艇子:象征着游山的交通工具,展现了动态的游山过程。
  • 篮舆:同样是游山的交通工具,与“艇子”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 钟声、塔影:通过视听错觉,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同时也象征着寺庙和宁静的氛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交通工具不包括以下哪一项? A. 艇子 B. 篮舆 C. 马车

  2. 诗中“闻钟疑寺直,见塔上林移”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视听错觉

  3.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 A. 游山的疲惫 B. 游山的乐趣 C. 游山的收获

答案:1. C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题西林壁》:这首诗也描绘了游山的情景,通过对比自然与人文景观,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 赵蕃《周十三丈约同马三丈入青原山赋诗五首以记行 其三》与苏轼《题西林壁》:两首诗都描绘了游山的情景,但赵蕃的诗更注重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感受表达,而苏轼的诗则更注重对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对比和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钱钟书著,收录了大量宋代诗人的作品,对宋诗的风格和特点有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 《赵蕃诗集》:收录了赵蕃的全部诗作,是研究赵蕃诗歌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