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康祭酒赴轮台》
时间: 2025-01-19 22:45:1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灞水桥边酒一杯,送君千里赴轮台。 霜粘海眼旗声冻,风射犀文甲缝开。 断碛簇烟山似米,野营轩地鼓如雷。 分明会得将军意,不斩楼兰不拟回。
白话文翻译
在灞水桥边举杯为你送行,送你千里远赴轮台。 霜冻凝结在海边的旗帜上,风吹得犀牛皮甲的缝隙张开。 断碛上烟雾缭绕,山峰像米粒一样小,野外的营地鼓声震天如雷。 我分明理解将军的意图,不斩杀楼兰的敌人绝不返回。
注释
- 灞水桥:位于长安(今西安)附近,古代送别之地。
- 轮台:古代西域地名,今新疆轮台县,这里指边疆。
- 海眼:海边。
- 犀文甲:用犀牛皮制成的甲胄。
- 断碛:断崖,指边疆的险峻地形。
- 楼兰:古代西域国家,这里代指敌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曹唐,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多涉及边塞题材,风格雄浑豪放。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曹唐为送别一位即将赴边疆的将军而作,表达了诗人对将军的敬意和对边疆战争的关切。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边疆的艰苦环境和将军的英勇决心,展现了唐代边塞诗的典型特征。首句以灞水桥边的送别场景开篇,营造出一种悲壮的氛围。中间两句通过对边疆自然环境的描写,如“霜粘海眼旗声冻”和“风射犀文甲缝开”,生动地表现了边疆的严酷气候和战士的艰辛。最后两句则直接表达了将军的决心和诗人的敬意,体现了不畏艰难、誓死报国的精神。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灞水桥边酒一杯”:在灞水桥边举杯送别,寓意深远的离别。
- “送君千里赴轮台”:送别将军远赴边疆,千里之遥,充满不舍。
- “霜粘海眼旗声冻”:海边霜冻,旗帜的声音都被冻结,形容边疆的严寒。
- “风射犀文甲缝开”:风吹得犀牛皮甲的缝隙张开,形容边疆的风沙之大。
- “断碛簇烟山似米”:断崖上烟雾缭绕,山峰像米粒一样小,形容边疆地形的险峻。
- “野营轩地鼓如雷”:野外的营地鼓声震天如雷,形容军队的威武。
- “分明会得将军意”:我分明理解将军的意图,表达对将军的敬意。
- “不斩楼兰不拟回”:不斩杀楼兰的敌人绝不返回,表达将军的决心和诗人的敬意。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山似米”比喻山峰之小。
- 拟人:如“旗声冻”拟人化地描述旗帜的声音被冻结。
- 对仗:如“霜粘海眼旗声冻,风射犀文甲缝开”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送别将军赴边疆的场景,展现了边疆的艰苦环境和将军的英勇决心,体现了不畏艰难、誓死报国的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灞水桥:送别的象征。
- 轮台:边疆的象征。
- 海眼:边疆的严寒。
- 犀文甲:战士的装备。
- 断碛:边疆的险峻地形。
- 楼兰:敌人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轮台”指的是什么地方? A. 长安 B. 新疆轮台县 C. 洛阳 D. 北京
- “不斩楼兰不拟回”表达了将军的什么决心? A. 不战胜敌人不回家 B. 不斩杀敌人不回家 C. 不斩杀楼兰不回家 D. 不斩杀楼兰不返回
答案: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诗词对比:
- 王昌龄的《出塞》与曹唐的这首诗都涉及边塞题材,但王昌龄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边疆战士的同情和对战争的反思,而曹唐的诗则更多地展现了将军的英勇和决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唐代边塞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