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八首 其七》

时间: 2025-01-01 15:38:16

大方无外,大圆无内。

无内无外,圣凡普会。

瓦砾生光,须弥粉碎。

无量法门,百千三昧。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大方无外,大圆无内。
无内无外,圣凡普会。
瓦砾生光,须弥粉碎。
无量法门,百千三昧。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大方的境界没有外部的限制,大圆的境界没有内部的局限。在这种状态下,内外皆无,圣人和凡人都得以融合。即使是瓦砾也能发出光芒,而须弥山也能被粉碎。各种法门无量无边,达成百千种的三昧境界。

注释:

字词注释:

  • 大方无外:形容一种广阔无边的境界,外部没有限制。
  • 大圆无内:形容一种圆满的状态,内部没有界限。
  • 无内无外:表示一种超越的境界,没有内外之分。
  • 圣凡普会:圣人与凡人都能在这里相遇、融合。
  • 瓦砾生光:即使是卑微的东西也能展现出光亮。
  • 须弥粉碎:须弥山象征着巨大的障碍,这里意味着没有什么是不能被打破的。
  • 无量法门:形容修行的法门多得无数。
  • 百千三昧:指各种深奥的禅定境界。

典故解析:

  • 须弥山:在佛教中,须弥山是宇宙的中心,象征着极大的障碍和束缚。
  • 三昧:指的是一种深层的禅定状态,是佛教修行的重要内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仁勇,宋代高僧,其作品多关注佛理,强调内心的修行和对真理的追求。他的诗风深受禅宗思想影响,崇尚简练而深刻的表达。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佛教盛行的宋代,反映了当时对禅宗思想的重视。诗中表达了对内外无碍、圣凡一体的深刻理解,体现了对修行和智慧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深邃的哲学思想,字句简练却蕴含丰富的内涵。开头的“大方无外,大圆无内”便直接引入了诗的主题,即一种超越常规的境界。接下来的“无内无外,圣凡普会”则将这种境界进一步深化,强调了圣人与凡人之间的融合,打破了传统观念中的界限。在“瓦砾生光,须弥粉碎”中,诗人以生动的意象说明了即使是微不足道的事物也能拥有光辉,而看似不可动摇的障碍也可以被打破。这种对比极具震撼力,带给读者强烈的启发。最后一句“无量法门,百千三昧”则总结了多种修行方法和境界,提醒人们在修行上要有多样性和包容性。整首诗在语言上简练而富有力量,在意象上则极具启发性,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大方无外,大圆无内:强调心灵的广阔和圆满,没有任何外在的限制与内在的约束。
  2. 无内无外,圣凡普会:表明在这种境界下,所有存在的差别都不再重要,圣人与凡人都能在此相遇。
  3. 瓦砾生光,须弥粉碎:强调在看似渺小的事物中也能发出光辉,而巨大的障碍也可以被打破。
  4. 无量法门,百千三昧:各种修行的方法和境界是无穷无尽的,鼓励修行者探索多样的法门。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瓦砾生光”比喻微小事物的潜力。
  • 对比:如“圣凡普会”与“无内无外”之间的对照,增强了诗的深度。
  • 排比:最后一句中的“无量法门,百千三昧”使用排比增强了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修行与智慧的关系,强调在修行的过程中,内心的广阔和开放是至关重要的。它呼吁人们超越表面的界限,寻求内在的融合与和谐。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大方:象征心灵的宽广与开放。
  • 大圆:象征完美与和谐的状态。
  • 瓦砾:象征微小而被忽视的事物。
  • 须弥山:象征巨大的障碍与困扰。
  • 法门:象征修行的方法与路径。
  • 三昧:象征深刻的内心体验与境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大方无外”中的“大方”指的是: A. 大的空间
    B. 广阔的心灵
    C. 大的方形

  2. “瓦砾生光”意味着: A. 瓦砾是无用的
    B. 微小的事物也能展现光辉
    C. 光是从瓦砾中产生的

  3. “无内无外”表达了: A. 内外都有
    B. 超越了内外的界限
    C. 内外没有区别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静夜思》:同样表达了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但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
  • 杜甫的《登高》:虽然主题不同,但在对自然与人生成就的思考中,也能找到类似的哲理。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中国禅宗诗歌研究》
  • 《佛教哲学与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