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岂无故乡路,路远未成归。
关内相知少,海边来信稀。
离云空石穴,芳草偃郊扉。
谢子一留宿,此心聊息机。
白话文翻译:
这世上难道没有回乡的路吗?可是路途遥远,我还未能回去。
在关内的朋友少之又少,而从海边寄来的信也非常稀少。
云雾离我很远,空旷的石洞里,芳草萋萋,把我的门口遮住。
谢子在这里停留一晚,我的心情也稍稍得以平静。
注释:
- 岂无:难道没有。
- 故乡:家乡。
- 路远未成归:路途遥远,未能回去。
- 关内:指的是靠近京城的地方。
- 相知少:交情深厚的朋友少。
- 海边来信稀:来自海边的信件很少。
- 离云空石穴:远离云层的空旷石洞。
- 芳草偃郊扉:芳香的草在门前轻轻趴卧。
- 谢子:谢子,诗中提到的人,可能是朋友名。
典故解析:
诗中没有明显的典故引用,但“芳草”可以联想到古诗中常用的意象,象征着生机与思乡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马戴(约公元700年-约公元760年),唐代诗人,字子临,号无倦。马戴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山水、离愁为题材,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马戴在外游历时,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与对友谊的珍惜,反映了他在异乡的孤独感与对生活的不安。
诗歌鉴赏:
《下第再过崔邵池阳居》是一首抒情诗,表达了作者在外游历、身处异乡时的孤独与思乡之情。诗的开头以“岂无故乡路”发问,表面上是在反问,实际上却是对故乡的深切怀念。接着,诗人描述了在关内的朋友稀少,以及来自海边的信件也很少,增强了他孤独的感受。诗中提到“离云空石穴”,展现了诗人身处的环境,空旷而寂寞,进一步映衬出他的心情。最后一句“谢子一留宿”则转向温暖的友谊,尽管身处异乡,但有朋友的陪伴,心中得以稍稍平静,给人以慰藉。
整首诗用语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通过对故乡的思念和友情的描写,展现了人生的无奈与希望。尤其是“此心聊息机”的结尾,既显示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也透出了一丝对未来的期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岂无故乡路:反问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路远未成归:强调归乡的不可达性。
- 关内相知少:交友不易,孤单感加重。
- 海边来信稀:信件的稀少,让人感到更加孤独。
- 离云空石穴:描绘环境,表现孤独与空旷。
- 芳草偃郊扉:环境虽美,却也没有人陪伴。
- 谢子一留宿:朋友的来访带来一丝温暖。
- 此心聊息机:在朋友的陪伴中,心情得到了一丝宁静。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岂无故乡路,路远未成归”,增强了节奏感。
- 比喻:如“芳草偃郊扉”,形象化地表现了自然环境与心情。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友情的珍视,表现了游子的愁苦与对生活的反思,深刻揭示了人们在异乡的孤独与渴望归属的心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故乡:象征着归属与温暖。
- 路:代表着人生的旅程与归途。
- 云、石:象征孤独与空旷的环境。
- 芳草: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马戴的字是什么? a) 子临
b) 无倦
c) 崔邵 -
诗中提到来自海边的信件是怎样的? a) 很多
b) 稀少
c) 不存在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绝望
b) 宁静
c) 忧伤
答案:
- a) 子临
- b) 稀少
- b) 宁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 马戴 vs. 王之涣:两位诗人在表达思乡情感时,马戴更侧重于个人孤独感,而王之涣则通过壮丽的自然景观来反衬思乡之情的深厚。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