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永嘉王令之任二首》
时间: 2025-01-04 09:05:30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送永嘉王令之任二首
作者: 方干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定拟孜孜化海边,须判素发侮流年。
波涛不应双溪水,分野长如二月天。
浮客若容开荻地,钓翁应免税苔田。
前贤未必全堪学,莫读当时归去篇。
虽展县图如到县,五程犹入缙云东。
山间阁道盘岩底,海界孤峰在浪中。
礼法未闻离汉制,土宜多说似吴风。
字人若用非常术,唯要旬时便立功。
白话文翻译:
我打算在海边安静地修身,必须要分清白发与流年之间的侮辱。
波涛并不应和双溪的流水,分界线与二月的天空一样绵延。
如果漂泊的人愿意在芦苇边安静下来,钓鱼的老人就可以免去苔藓田的税赋。
前人的学问未必完全值得效仿,不要只读那些归隐的诗篇。
虽然展开县域图就像到了县城,五天的路程依然要走入缙云山的东边。
山间的小路盘旋在岩石底部,海边的孤峰则耸立在波浪中。
礼法尚未脱离汉朝的制度,土地上更应多说说吴地的风俗。
若是用非常的技巧来教人,唯有在短时间内才能立下功劳。
注释:
- 孜孜: 努力不懈、勤奋。
- 流年: 光阴、岁月。
- 双溪: 可能指代某个特定的地点,表示流水的柔美。
- 前贤: 先人、前辈。
- 归去篇: 指隐居或归隐的诗篇。
典故解析:
- 吴风: 代表着吴地的风俗文化,强调地方特色。
- 缙云: 指缙云山,象征着高远和人迹罕至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干,唐代诗人,以其清新俊逸的风格而著称,常常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怀。他的诗多反映个人情感与社会现象,关注时事。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方干送别友人王令之任,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反映出唐代士人的典雅情怀和对官场生活的真实感受。
诗歌鉴赏:
《送永嘉王令之任二首》是方干在送别友人时所作,诗中流露出淡淡的忧伤与对友人的深切祝福。首联“定拟孜孜化海边”,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未来任职的期待与祝愿;接着“须判素发侮流年”,提醒友人珍惜时间,警惕岁月的无情。此处展现了诗人对时间的深刻理解,流年如水,容易被人忽视。
中间几句描绘了海和山的壮丽景象,波涛与溪水的对比,暗示了人生的起伏与不定。尤其是“前贤未必全堪学,莫读当时归去篇”,揭示了诗人对传统的反思,认为古人之道并非全然可学,强调了个体经验的重要性。
整首诗在语言上简练而富有哲理,意象上则结合了自然与人文,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和谐,既有对友人的祝福,也有对人生的深思,是一首耐人寻味的作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定拟孜孜化海边: 表示打算在海边勤奋修身,隐含对友人未来工作的期待。
- 须判素发侮流年: 提醒要分辨白发与流年,暗示珍惜时光。
- 波涛不应双溪水: 波涛与溪水的差异,象征人生的起伏。
- 分野长如二月天: 比喻分界线漫长,传达人生路途的遥远。
- 浮客若容开荻地: 漂泊的人若能安静下来,就能享受自然的宁静。
- 钓翁应免税苔田: 形象地描绘了钓鱼者的自由与无忧。
- 前贤未必全堪学: 对古人智慧的反思,强调个体的经验。
- 莫读当时归去篇: 不要仅仅追求归隐的生活。
- 虽展县图如到县: 形象地表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 五程犹入缙云东: 形容行程的艰辛与不易。
- 山间阁道盘岩底: 描述自然景色的险峻与美丽。
- 海界孤峰在浪中: 视觉化地展现了海的辽阔与孤独。
- 礼法未闻离汉制: 提到当时的法律制度,反映社会的变迁。
- 土宜多说似吴风: 提倡对地方文化的重视。
- 字人若用非常术: 表达对于教育方法的看法。
- 唯要旬时便立功: 强调时间的重要性,才能成就事业。
修辞手法:
- 比喻: “波涛不应双溪水”比喻人生的波折。
- 对仗: 句子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 赋予自然景象以人的情感和行为。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要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强调珍惜时光、关注个人经验的重要性,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海: 象征辽阔与自由。
- 山: 代表高远与险峻。
- 波涛与双溪: 对比人生的起伏与安宁。
- 孤峰: 象征孤独与坚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方干在诗中提到的“流年”指的是什么?
- A. 光阴
- B. 朋友
- C. 景色
-
诗中提到的“礼法未闻离汉制”指的是?
- A. 汉朝的文化
- B. 当时的法律制度
- C. 古人的智慧
-
“浮客若容开荻地”中的“浮客”指的是?
- A. 钓鱼的人
- B. 漂泊的人
- C. 学者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 王维
- 《早发白帝城》 李白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送友人》:同样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但更侧重于自然的描绘与情感的细腻。相比之下,方干的诗则更注重人生哲理的思考。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反映了诗人的豪情与壮志,与方干的理性思考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