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武当逸禅师兰若》

时间: 2025-01-19 18:55:27

我身本似远行客,况是乱时多病身。

经山涉水向何处,羞见竹林禅定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我身本似远行客,
况是乱时多病身。
经山涉水向何处,
羞见竹林禅定人。

白话文翻译:

我原本就像一个远行的旅客,更何况在这个动荡的时代中,我的身体还多有疾病。翻越山川,跋涉水路,我该去向何方呢?我羞于去见那在竹林中安静禅定的人。

注释:

  • 我身:我自己的身体。
  • 远行客:远道而来的客人,形容自己在外漂泊。
  • 乱时:动乱的时代。
  • 多病身:身体多病,指身体虚弱。
  • 经山涉水:经历山川和水域,表示艰难的旅程。
  • 羞见:感到羞愧,不敢见。
  • 竹林禅定人:指在竹林中修行、冥想的人,象征一种超脱的境界。

典故解析:

  • 竹林禅定人:在中国文化中,竹子常常象征着坚韧与高洁,而禅定则是修行的一种方式。竹林不仅是修行者的栖息之地,也象征着一种清静、超然的生活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戴叔伦(约740年-约810年),唐代诗人,字宗明,号太白,江南人,擅长五言诗,作品多描写山水、田园生活,情感细腻,风格清新。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动乱的时代,诗人身处乱世,身体多病,内心充满对安静生活的渴望与无奈。诗中反映了他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与现实的无能为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单的四句,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深刻思考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开头两句“我身本似远行客,况是乱时多病身”,直接交代了诗人身世的漂泊与身体的羸弱,给人一种无奈与孤独的感觉。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诗人自觉如同一个失去归属的旅人,身体的疾病更使他感到无所适从。

接下来的“经山涉水向何处”,显示了诗人对未来的迷茫与无助,山川的阻隔让他无从选择方向,仿佛在问自己,这条路究竟通向何方。最后一句“羞见竹林禅定人”则是诗人内心的挣扎与自卑,他渴望像竹林中的禅者那样安静、超然,但现实的动荡与自身的病痛让他感到羞愧,无法面对理想中的自我。

整首诗情感深邃,语言简练,既有对现实的无奈,也有对理想的追求,映射出诗人作为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孤独与挣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我身本似远行客:表达了诗人如同旅人般的漂泊状态。
  2. 况是乱时多病身:指出身处动乱时代,使得身体更加虚弱。
  3. 经山涉水向何处:表达了对未来的迷茫与无从选择。
  4. 羞见竹林禅定人:流露出对理想修行者的羡慕与自卑。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己比作“远行客”,形象地传达了漂泊感。
  • 对仗:全诗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中心思想在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面对现实的无奈,通过对自身病痛与历史动荡的反思,表达了个体在社会变革中的孤独感及渴求心灵归属的复杂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远行客:象征漂泊与孤独。
  • 竹林:象征宁静与超脱。
  • 禅定:象征内心的平和与智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我身本似远行客”中的“远行客”指的是什么? A. 旅行者
    B. 漂泊者
    C. 商人
    D. 学者

  2. “羞见竹林禅定人”表达了诗人的什么心情? A. 自豪
    B. 羡慕与自卑
    C. 愤怒
    D. 幸福

  3. 诗中提到的“乱时”是指什么? A. 和平时期
    B. 动乱时期
    C. 休闲时期
    D. 安定时期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竹里馆》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王维《竹里馆》:同样描写了竹林的宁静与禅意,但更多地表现了对自然和内心宁静的追求。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与对生命流逝的感慨,情感更为直接与细腻。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选读》
  • 《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