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五夜看月》

时间: 2024-09-19 21:50:40

朦胧南溟月,汹涌出云涛。

下射长鲸眼,遥分玉兔毫。

势来星斗动,路越青冥高。

竟夕瞻光彩,昂头把白醪。

意思解释

七月十五夜看月

作者:李群玉〔唐代〕

原文展示:

朦胧南溟月,汹涌出云涛。
下射长鲸眼,遥分玉兔毫。
势来星斗动,路越青冥高。
竟夕瞻光彩,昂头把白醪。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七月十五夜的月色。朦胧的月光从南海上升起,云层如波涛般翻滚。月光照射下,仿佛看到长鲸的眼睛,远处的玉兔似乎在轻轻挥动。星星因月光而闪动,天空也显得更加高远。整夜我仰望那明亮的光彩,兴致勃勃地举杯饮酒。

注释:

  • 南溟:指南海,这里用来形容月亮的朦胧。
  • 汹涌:形容云层翻滚的样子。
  • 长鲸眼:比喻月光照射下的景象,形象生动。
  • 玉兔:月亮上的兔子,传说中的月兔。
  • 青冥:形容深邃的天空。
  • 白醪:指白酒,表达饮酒的欢愉。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李群玉是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以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风俗著称。其作品常富有感情,语言清丽。
  •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七月十五的中秋节,表达了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以及与友人共饮的愉悦心情,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月亮的崇敬与向往。

诗歌鉴赏:

李群玉的《七月十五夜看月》是一首充满诗意的作品,展现了唐代诗人对夜空和月亮的深刻感受。整首诗以“月”为主题,通过生动的意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绘出夜晚的宁静与美丽。开篇的“朦胧南溟月”便将读者带入一种梦幻的氛围,月光透过云层的描写,仿佛让人看到那种汹涌而来的自然景象,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接下来的“下射长鲸眼,遥分玉兔毫”,则通过对月亮与星星的生动比喻,赋予了自然以生命,长鲸的眼睛和玉兔的毫光,传递出一种灵动的感觉。诗人在夜空下的沉思和对月亮的仰望,表现了他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最后一句“昂头把白醪”,则是对饮酒的描写,增添了人情味,也让整首诗在优美的自然景色中融入了人间的欢乐和洒脱。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朦胧南溟月:描绘出月亮在南方海面上显得朦胧而柔和。
    • 汹涌出云涛: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云层翻滚的情景。
    • 下射长鲸眼:暗喻月光照射下的眼睛,形象而生动。
    • 遥分玉兔毫:远处的玉兔轻轻挥动,增添了几分灵动。
    • 势来星斗动:星星因月光而闪烁,展现出自然的变化。
    • 路越青冥高:形容天空的深邃与高远。
    • 竟夕瞻光彩:整夜仰望月光的美丽。
    • 昂头把白醪:以酒作伴,表达了诗人的愉悦心情。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长鲸眼”、“玉兔毫”等,比喻生动形象。
    • 拟人:赋予月亮、星星以人的情感和动作。
    • 对仗:整首诗在意象和结构上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月亮的赞美,寄托了对自然的热爱,展现了人们在美好夜晚中饮酒作乐的情景,流露出一种洒脱与愉悦。

意象分析:

  • 月亮:象征着团圆、美好与思乡之情。
  • 云涛:代表自然的变化与力量。
  • 星斗:象征着宇宙的浩瀚与神秘。
  • 白醪:象征着欢乐与人间的美好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朦胧南溟月”中的“南溟”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北海
    • B. 南海
    • C. 东海
    • D. 西海
  2. “长鲸眼”是用来比喻什么?

    • A. 星星
    • B. 月光
    • C. 海洋
    • D. 兔子
  3.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悲伤
    • B. 忧郁
    • C. 欢愉
    • D. 厌倦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竹里馆》。
  • 诗词对比:李白的《静夜思》同样描绘了月亮的景象,表达了思乡情怀;而王维的《竹里馆》则通过月下竹影展现了宁静的生活状态,两者在意象上都有共同点,但情感表达略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李群玉生平与诗歌研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