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冉冉生山草何异,截而吹之动天地。
望乡台上望乡时,不独落梅兼落泪。
白话文翻译:
山草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和我吹出的笛声何其相似,
在望乡台上遥望家乡时,不仅仅是梅花凋落,也让我泪水盈眶。
注释:
- 冉冉:形容缓慢而轻柔的样子。
- 生山草:生长在山上的草,象征自然生机。
- 截而吹之:指用手截住草的部分并吹奏,暗指用笛声表达情感。
- 动天地:形容笛声的力量,能引发天地的共鸣。
- 望乡台:望乡的地方,表示思乡之情。
- 落梅:梅花凋零,暗喻离别与哀伤。
- 兼落泪:不仅梅花凋落,自己也为之流泪,表达了深厚的情感。
典故解析:
- 望乡台:古代文人常在这样的地方寄托思乡之情,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
- 梅花:在中国文化中,梅花象征着坚韧与高洁,同时也代表着离别和思念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群玉,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他的诗歌以情感细腻、意境深远而著称。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诗人远离故乡的时刻,通过笛声感受到自然与心灵的共鸣,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闻笛》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感人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刻思念。诗中“冉冉生山草何异”一句,仿佛将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紧密结合,草的轻摇与笛声的悠扬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接下来的“望乡台上望乡时”则将思乡的情愫推向高潮,表达了对故乡的渴望和对远离的无奈。特别是最后一句“不独落梅兼落泪”,不仅体现了诗人对梅花的感伤,更深层次地反映出他内心的悲痛与孤独。整首诗在意象上十分丰富,既有自然的描绘,又有情感的抒发,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沉而又温柔的哀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冉冉生山草何异:描绘自然界的山草轻柔地生长,暗示生命的生机。
- 截而吹之动天地:以笛声唤起天地的共鸣,表达艺术的力量。
- 望乡台上望乡时:在特定的地点,寓意思乡的情感更为浓烈。
- 不独落梅兼落泪:情感在此达到高潮,不仅是梅花的凋零,更是诗人的泪水,暗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草的轻摇与笛声的悠扬相提并论,形象生动。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对称,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笛声“动天地”,赋予笛声生命,使情感更为丰富。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思乡之情展开,表现了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对离别的无奈。通过自然意象与个人情感的结合,反映出人生的孤独与渴望。
意象分析:
- 笛声:象征着音乐的力量,能够触动心灵深处的情感。
- 山草:代表自然的生机与纯净,反衬出诗人的情感。
- 梅花:象征离别与思念,承载着诗人的情感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冉冉生山草”意为: A. 草生长缓慢
B. 草摇曳轻柔
C. 草长得茂盛
答案:B -
“望乡台”在诗中象征: A. 远方的山
B. 思乡之情的寄托
C. 离别的痛苦
答案:B -
诗中提到的“落梅”是指: A. 梅花凋零
B. 梅树被风吹倒
C. 梅花盛开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孟郊《登科后》
诗词对比:
李白的《静夜思》与李群玉的《闻笛》在思乡情感上有相似之处,前者以月光引发乡愁,后者则通过笛声与自然景象结合,展现情感的深度与细腻。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群玉诗集》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