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虏骑三秋入,关云万里平。
雪似胡沙暗,冰如汉月明。
高阙银为阙,长城玉作城。
节旄零落尽,天子不知名。
白话文翻译:
敌人的骑兵在秋天来袭,边关的云气仿佛延绵至万里。
雪像胡人的沙子一样阴暗,冰似汉朝的明月般明亮。
高耸的宫阙仿佛是用银子铸成的,长城像用玉石铸成的城池。
旗帜已经凋零,天子却依旧不知名声。
注释:
- 虏骑:指敌军的骑兵,常用于指代外族入侵者。
- 三秋:指秋天的三个月,形容时间的久远。
- 关云:边关的云气,象征着边境的辽阔与孤寂。
- 胡沙:指外族的沙尘,暗指敌人来袭时的混乱与不安。
- 节旄:古代军旗,象征着军队的士气与力量。
- 天子:指皇帝,这里暗指统治者的无知与无能。
典故解析:
“胡沙”和“汉月”中的“胡”与“汉”分别代表了外族与汉族的对立。诗中通过对比,表现了诗人对国家沦陷与边境动荡的忧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卢照邻,唐代诗人,字景仁,号景山,生于今湖北省。其诗风典雅,擅长描写边塞与战争,常用豪放的语言表现爱国情怀。
创作背景:
《雨雪曲》写于唐代,正值国家动荡之时,边境频繁遭受外族侵扰。诗人通过描写雪与冰的意象,表现出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忧虑。
诗歌鉴赏:
《雨雪曲》是一首充满忧国忧民之情的诗作。诗人在诗中通过对敌骑入侵的描绘,展现出边关的苍凉与无奈。开篇“虏骑三秋入”,直接揭示了外敌的侵扰,接着便描绘出边关的景象,云气弥漫,似乎暗示了战争带来的压抑感。雪与冰的对比,反映了敌人来袭的阴暗与光明的对立,暗示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敌人手中。高阙与长城的描写,则是对国家象征的强化。最后一句“节旄零落尽,天子不知名”,更是对统治者无能感到失望和愤懑。整首诗用词精练,意象丰富,情感真挚,展现了卢照邻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虏骑三秋入”:描写敌军在秋季入侵,突出了时间的漫长与侵略的迫切。
- “关云万里平”:描绘边关的辽阔,仿佛一片平静,实则暗藏危机。
- “雪似胡沙暗”:用比喻手法,将雪与敌人的沙子相提并论,暗示战争带来的阴暗面。
- “冰如汉月明”:冰的明亮与月的明亮形成鲜明对比,象征着希望与绝望的交织。
- “高阙银为阙”:通过华丽的宫阙描绘,展现了国家的象征。
- “长城玉作城”:将长城比作玉石,暗示其坚固与珍贵。
- “节旄零落尽”:表明军队的士气已然消失,象征着国家的衰弱。
- “天子不知名”:表达了对统治者无能的控诉,反映出对国家命运的无力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雪似胡沙暗”,通过比喻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诗中“高阙银为阙,长城玉作城”体现了对仗的美感,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边关的凄凉与国家的危机,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对统治者的不满,展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虏骑:象征外敌的入侵与威胁。
- 雪与冰:象征战争的冷酷与无情。
- 高阙与长城:象征国家的尊严与防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虏骑”的意思是: A. 背负重任的骑兵
B. 外族的骑兵
C. 友好的骑兵 -
“节旄零落尽”中的“节旄”指的是: A. 旗帜
B. 军队
C. 国王 -
诗人通过“雪似胡沙暗”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欢乐
B. 绝望
C. 平静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高适的《燕歌行》
诗词对比:
卢照邻与王之涣的边塞诗相比,卢的作品更侧重于描绘战争带来的阴影,而王更倾向于景色的壮丽与壮志豪情。两者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诗歌风格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