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龙舍天祚宫玉虹亭
山只不爱宝,倾写白玉霙。
秋阳正炎赫,喷薄争清明。
我疑石韬玉,白虹贯岩泓。
源源自何来,万古风雷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龙舍天祚宫玉虹亭的美丽景象。山峦并不贪恋珍宝,却倾泻着如白玉般的霙雪。秋日的阳光正炽热,照耀得一片清明。我怀疑那石头中藏有玉,白色彩虹穿过岩石与潭水。这样的美景源自何处,仿佛在千古的风雷之声中回响。
注释:
- 山只不爱宝:意指山不在乎珍宝,只是大自然的存在。
- 倾写白玉霙:形容霙雪如白玉般洁白,倾泻而下。
- 秋阳正炎赫:秋天的阳光热烈而明亮。
- 喷薄争清明:形容阳光猛烈,争取清晰明亮的景象。
- 我疑石韬玉:我怀疑这岩石中藏有玉石。
- 白虹贯岩泓:形容彩虹穿透岩石,映照在潭水中。
- 源源自何来:这些美景的源头究竟来自何处。
- 万古风雷声:千古以来,风和雷的声音似乎在回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之道,宋代诗人,擅长描绘自然景色,诗风清新脱俗,情感真挚。他的诗歌常常蕴含哲理,表现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文化繁荣的时期,诗人游历于自然山水之间,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表达对美好自然的敬畏与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和独特的意象,展现了自然的壮丽与神秘。诗的开篇通过“山只不爱宝”的意象,表达了自然的无私与伟大,山峦自有其庄严与美丽,无需外在的珍宝来装饰。接着“倾写白玉霙”则进一步描绘了自然的细腻之美,霙雪如玉,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随着情景的推进,诗人引入了“秋阳正炎赫”,强调秋日的阳光,象征着生命的蓬勃与光明,同时也映衬出自然界的清明与透明。
在后半部分,诗人通过“我疑石韬玉”的疑问,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仿佛岩石中隐藏着无尽的宝藏与秘密。这种疑问不仅引发读者的思考,也使得景色更具诗意。最后一句“源源自何来,万古风雷声”则是对自然源起的深刻反思,诗人不仅在赞美眼前的美景,更在探寻其背后的哲理与历史。整首诗在情感的表达上,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对生命本源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内心的丰富与复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山只不爱宝”:山本身不贪恋财富,突出其自然的伟大。
- “倾写白玉霙”:形容霙雪的洁白与美丽,渲染出自然的细腻。
- “秋阳正炎赫”:描绘秋日阳光的热烈,象征活力与生机。
- “喷薄争清明”:表现出阳光照耀下的清晰与明亮,营造出明朗的氛围。
- “我疑石韬玉”:引入疑问,暗示岩石中可能藏有无价之宝。
- “白虹贯岩泓”:以彩虹贯穿岩石的意象,展现出自然的奇妙。
- “源源自何来”:对美景的起源进行哲理性的思考,表现出对宇宙的探索。
- “万古风雷声”:强调自然的悠久与历史,唤起读者的思考与共鸣。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霙雪比作白玉,形象生动。
- 拟人:阳光的“争”字,赋予自然现象以情感。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比较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的壮丽与神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思考,反映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象征自然的伟大与永恒。
- 白玉霙:象征洁白、纯净,表达了自然的美。
- 秋阳:象征生命的活力与温暖。
- 白虹:象征神秘与美丽,连接天地的桥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山只不爱宝”表达了什么思想? A. 山喜欢珍宝
B. 山不贪恋财富
C. 山是无情的
D. 山是富饶的 -
“白虹贯岩泓”中的“白虹”象征什么? A. 美丽的彩虹
B. 纯洁与神秘
C. 灿烂的阳光
D. 生命的源泉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自然山水与宁静的生活。
- 李白的《庐山谣》:表现对自然的热爱与哲思。
诗词对比:
- 王之道的《题龙舍天祚宫玉虹亭》与王维的《鹿柴》:两者都表现了对自然的赞美,但王之道更侧重于自然的神秘与哲理,而王维则强调宁静与恬淡的生活情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人王之道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山水诗的美学与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