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点绛唇·此夜中秋》
作者:向子諲 〔宋代〕
此夜中秋,不向光影门前过。
披衣得坐。无佛众生我。
没鼓打皮,借问今几和。
还知么。就中两个。
鼻孔谁穿破。
白话文翻译:
在这个中秋之夜,不愿在光影的门前停留。
披上衣服坐下来,心中无佛无众生。
没有鼓声敲打,问一问现在是几何时。
你还知道吗?就在这里有两个,
鼻孔是谁打破的?
注释:
- 此夜中秋:指的是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象征团圆与思念。
- 光影门前:形容月光洒在门前,暗示一种宁静的夜晚氛围。
- 披衣得坐:披上衣服后坐下,表明一种放松的状态。
- 无佛众生我:表达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心中不再有佛和众生的分别。
- 没鼓打皮:没有鼓声,这里可能暗指没有节奏和生命的动感。
- 借问今几和:想要询问现在是什么时辰。
- 还知么:反问,表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 就中两个,鼻孔谁穿破:隐喻或讽刺,具体含义较为晦涩,可能与世俗的纷扰相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向子諲,字子諲,号清白,宋代词人,生平不详,主要以其词作而闻名,其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风格清新婉约。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中秋之夜,正值月明之时,作者借此良辰美景抒发内心的感受与思考,反映了对生活、时间流逝的感慨和一种淡泊的心境。
诗歌鉴赏:
《点绛唇·此夜中秋》是一首充满哲理思考的词作。作品开头以“此夜中秋”引入,立刻营造出了一种节日的氛围。中秋节是一个象征团圆和静谧的时刻,但作者却选择不在“光影门前过”,显现出他对外界繁杂景象的拒绝,反而寻求内心的宁静。
“披衣得坐”进一步加强了这种宁静的状态,仿佛是在夜晚的月光下,独自静坐,以思索人生。接下来的“无佛众生我”,则展示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似乎在表明自己与世俗的隔绝,心中无惧。
“没鼓打皮,借问今几和”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迷茫。在没有任何节奏的情况下,时间似乎变得模糊不清,令人感到无所适从。
最后一句“鼻孔谁穿破”则在情感上打破了之前的沉静,似乎在表达对生活中琐碎、无聊之事的调侃与反思。这不仅是对自己处境的自嘲,也可视作对社会现象的讽刺。整首词通过对中秋之夜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孤独而又深刻的情感,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此夜中秋,不向光影门前过。
在这中秋之夜,我不愿在月光洒落的门前停留。- 表达对节日的回避,象征一种孤独感。
-
披衣得坐。无佛众生我。
披上衣服坐下,心中无佛无众生。- 体现出作者内心的宁静和超然。
-
没鼓打皮,借问今几和。
没有鼓声敲打,问一问现在是什么时辰。- 表达对时间流逝的困惑与思考。
-
还知么。就中两个。
你还知道吗?就在这里有两个。- 反问,似乎在指向某种无奈的境地。
-
鼻孔谁穿破。
隐喻或讽刺,可能与世俗的纷扰相关。- 表达对生活琐事的调侃。
修辞手法:
- 对仗:每句的结构相对对称,提升了语言的节奏感。
- 隐喻:使用“鼻孔谁穿破”作为象征,增添了诗的深度和解读空间。
主题思想:
整首诗在描绘中秋之夜宁静美好的同时,内含着对人生、时间流逝的思考与对世俗的反思,表达出一种孤独、无奈而又超然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中秋:象征团圆与思念。
- 光影:代表时间的流逝和外界的繁杂。
- 衣:象征内心的保护与退避。
- 鼓声:象征生活的节奏与活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词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向子諲
C. 苏轼
答案:B -
“此夜中秋”的意思是?
A. 冬天的夜晚
B. 农历八月十五
C. 春天的早晨
答案:B -
诗中提到的“鼻孔谁穿破”是指什么?
A. 对生活的调侃
B. 对自然的描写
C. 对爱情的思考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诗词对比:
对比《点绛唇·此夜中秋》和李白的《静夜思》,二者都表达了对月亮的思考与情感,但向子諲的作品更为内省,展现了对生活琐事的讽刺,而李白则更多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