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新文博不繁,披诵已清魂。
意在诸缘外,心为万法源。
犹龙谁可测,牧马自微言。
三复难穷处,重来得细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新文的理解与体悟,认为新文虽然不繁琐,但在朗读中已经使心灵变得清明。诗人意在超越所有的外在因缘,认为内心才是万法的根源。就像龙的深邃无法测量,言语虽微小,却能传达深意。对于那些难以穷尽的道理,诗人希望能够再次深入探讨。
注释:
- 新文:指新兴的文学或文化。
- 披诵:朗读、吟诵。
- 诸缘:指万事万物的因缘关系。
- 万法源:万法的根源或来源。
- 犹龙:像龙一样,难以捉摸或理解。
- 牧马:比喻简单的言语或浅显的道理。
- 三复:重复多次,难以穷尽的道理。
- 细论:深入细致的讨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继先,宋代诗人,生活在一个文化复兴的时期,致力于诗歌创作。他的作品常常展现出对自然、哲理和个人心境的深刻思考。张继先的诗风简朴而富有哲理,常以清新的语言展现深邃的思想。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张继先对文学的思索与探索之际,反映了他对新文的理解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超越。诗中表达了对内心深处智慧的追求,以及对难以言说的道理的探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而深邃的语言,探讨了文化与心灵的关系。开头两句以“新文博不繁”引入,表明诗人对新文学的看法,强调其内在的清晰与精神的洗礼。接着,诗人进一步阐述了“意在诸缘外,心为万法源”的哲理,体现了他对心灵深处的思考。诗人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真正的智慧源于内心,而非外在的因缘。
“犹龙谁可测,牧马自微言”则通过比喻强调了智慧的深不可测,且真正的智慧往往蕴藏在简单的语言和表象之中。而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真理深入探索的渴望,即使那些看似简单的道理,其内涵也难以穷尽。
整首诗以哲理性和内省为主,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命题的深刻反思。张继先的这首诗不仅是对新文的赞美,更是对心灵智慧的追求,体现了他作为一位诗人的独特视角和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新文博不繁:新兴的文学作品虽然不复杂,却博大精深。
- 披诵已清魂:经过吟诵,心灵变得清明。
- 意在诸缘外:诗人的意图在于超越万事万物的因缘。
- 心为万法源:内心才是万法的根源。
- 犹龙谁可测:像龙一样的深邃,谁能完全理解。
- 牧马自微言:用简单的言语来表达深刻的道理。
- 三复难穷处:那些难以穷尽的道理。
- 重来得细论:希望能再次深入探讨。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智慧比作“龙”,强调其深邃。
- 对仗:如“披诵”与“已清魂”,形成对称。
- 反复:强调“难穷处”的复杂性。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追求内心的智慧与真理,强调内心的探索比外在的因缘更为重要,倡导对深邃哲理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龙:象征深邃的智慧,难以捉摸。
- 心:内在的精神世界,万法的源泉。
- 文:文化与文学,代表思想的载体。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新文博不繁”,它强调了什么? A. 新文学的简单性
B. 新文学的复杂性
C. 新文学的无趣 -
“犹龙谁可测”中的“龙”主要象征什么? A. 财富
B. 深邃的智慧
C. 自由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 张继先 vs 陶渊明:两位诗人都在作品中探索内心与自我,但张继先更侧重于哲学思考,而陶渊明则更倾向于自然与田园生活的恬淡。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张继先的其他诗作与研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