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落拓》

时间: 2025-01-01 16:08:12

身是暮春风里絮。

浮蚁呼卢,到便牵留住。

弦索笙箫声乱处。

一围红袖争诗句。

以客为家家似寓。

偶尔来家,收拾閒情绪。

阿妇惊疑前致语。

问郎何不归家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蝴蝶恋花•落拓
作者: 董以宁 〔明代〕

身是暮春风里絮。浮蚁呼卢,到便牵留住。弦索笙箫声乱处。一围红袖争诗句。以客为家家似寓。偶尔来家,收拾閒情绪。阿妇惊疑前致语。问郎何不归家去。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暮春时节的景象,作者感到自己如同随风飘荡的絮儿,心中沉浮不定。周围的声音混杂,如同乐器声在喧闹,身边的女子争相吟诵诗句。尽管身为客人,似乎又有种归家的感觉,偶尔回到家中,整理一下闲散的情绪。家中的妻子惊讶地问我,为何不早点回家。

注释:

  • 暮春: 指春天的最后一段时间,通常是四月末到五月初。
  • 浮蚁: 指随风飘荡的絮状物,形象生动。
  • 呼卢: 指用声音召唤,可能是指与朋友相聚。
  • 弦索: 指弦乐器,构成了音乐的背景。
  • 红袖: 指女子的衣袖,象征着美丽和生动的场景。
  • 阿妇: 指妻子,表达了家中的温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董以宁,明代诗人,生活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他的词风清新,注重描绘自然与生活的细腻之处。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变迁之际,诗人通过描写春日的闲适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与对家庭的思念。

诗歌鉴赏:

《蝶恋花·落拓》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在暮春时节的复杂情感,既有对自然的感慨,又有对家庭的思念。开篇以“身是暮春风里絮”作为引子,生动地描绘了春风中的飘荡之感,表明自己内心的迷惘和漂泊。接着,诗中借助“弦索笙箫声乱处”传达出音乐的美妙与喧闹,仿佛置身于热闹的社交场景中,然而在这喧嚣之中,内心却是孤独的。

“以客为家家似寓”一句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状态的反思,虽然身在朋友之家,却倍感异乡之感。最后,妻子的询问“问郎何不归家去”则是对家庭温暖的呼唤,使得整首词在喧闹之后回归到家庭的宁静,突显出对家庭的归属感和对亲情的思念。

整首词在情感上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无奈与渴望,既有对外界的感受,也有对内心的深刻反思,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身是暮春风里絮: 表现出作者如同春风中的絮儿,随风飘荡,象征内心的迷惘与漂泊。
  • 浮蚁呼卢,到便牵留住: 描述周围的环境,浮蚁和呼声交织,让人感受到社交的热闹。
  • 弦索笙箫声乱处: 突出音乐声的嘈杂,形成一种对比,反映内心的孤独。
  • 一围红袖争诗句: 描绘女子的争吟,象征着生活的热情与活力。
  • 以客为家家似寓: 表达作者虽在朋友家,心中却感到不安,似客似寓。
  • 偶尔来家,收拾閒情绪: 偶尔回到家中,整理内心的感受,展现对归属的渴望。
  • 阿妇惊疑前致语: 妻子对他的关心,带有疑惑,反映家庭的温暖。
  • 问郎何不归家去: 直接表达对家庭的归属感与对亲情的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 “身是暮春风里絮”比喻作者的心境,生动形象。
  • 对仗: 词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音韵的美感。
  • 拟人: “红袖争诗句”赋予了女子以生动的形象,使情景更加立体。

主题思想:

这首词通过对春日场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与对家庭的思念,展现出一种对归属和宁静的渴望,透出淡淡的忧伤与思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风: 象征生命与希望,同时也带来内心的迷惘。
  • 红袖: 代表着青春与活力,也象征着生活的热情。
  • 家庭: 体现了归属感与温暖,是人们心灵的港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身是暮春风里絮”是用来比喻什么?

    • A. 家庭的温暖
    • B. 内心的迷惘
    • C. 自然的美丽
    • D. 生活的热闹
  2. “阿妇惊疑前致语”中的“阿妇”指的是?

    • A. 妻子
    • B. 母亲
    • C. 朋友
    • D. 女儿
  3. 诗人通过哪些意象表达对家庭的思念?

    • A. 春风、红袖
    • B. 弦索、笙箫
    • C. 诗句、浮蚁
    • D. 以上都有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如梦令》中对生活感受的细腻描写相对,两首词都表现了对生活的思考与对家庭的情感,但董以宁更注重对外部环境的描写,而李清照则更聚焦于内心的感受与情感的流转。

参考资料:

  • 《明代词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