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庆道士何丹林作亭竹间方成予名之以秀野因留小诗》

时间: 2025-01-04 07:02:01

斫竹通圭窦,开垣列画图。

乾坤藏小有,日月近方壶。

树色云边断,山形地外孤。

时来骋游目,更为剪繁芜。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斫竹通圭窦,开垣列画图。
乾坤藏小有,日月近方壶。
树色云边断,山形地外孤。
时来骋游目,更为剪繁芜。

白话文翻译:

砍伐竹子通向圆形的洞口,开辟的围墙上画满了图案。
天地之间蕴藏着小小的事物,日月的光辉紧邻着方形的壶。
树木的颜色在云边断裂,山的形状在土地之外显得孤独。
时光来临时我可以尽情游览,更是为了修剪那繁杂的杂草。

注释:

字词注释:

  1. 斫竹:砍伐竹子。
  2. 通圭窦:通向一个圆形的洞,寓意开放和沟通。
  3. 开垣:开辟围墙。
  4. 列画图:排列绘制的图案。
  5. 乾坤:指天地。
  6. 藏小有:寓意天地间有微小的存在。
  7. 日月近方壶:日月的光辉接近一个方形的壶。
  8. 树色云边断:树木的颜色在云边处显得断裂。
  9. 山形地外孤:山的轮廓在土地之外显得孤独。
  10. 时来骋游目:时机来临时,我可以自由地观赏。
  11. 剪繁芜:修剪杂草,意指清理与整理。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乾坤”与“日月”,常用以象征天地与时间的变化。而“剪繁芜”则可以引申为对繁杂生活的整理与清理,体现了道士的清净理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弥逊,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主要以其诗歌流传于世。李弥逊的诗歌常展现出道家思想,追求自然和内心的和谐。

创作背景:

该诗作应是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写成,可能是李弥逊在竹林中所作,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道家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对自然的敬仰。首句“斫竹通圭窦”便给人以开阔之感,描述了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接下来的“开垣列画图”则表现了人类在自然中留下的痕迹,尽管这样做有时会打破自然的宁静,但却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

“乾坤藏小有,日月近方壶”两句,则蕴含了哲学的思考,天地间虽有微小之物,日月又如同一壶之光,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珍贵。树木的颜色在云边断裂,山的孤独形态,似乎在传达一种对自然的感慨与思索,表现了人对自然的渺小和孤独感。

最后的“时来骋游目,更为剪繁芜”则是对人生的感悟,时光来临时,诗人愿意放眼自然,享受其中的美好,并通过修剪杂草来反映对生活的整理和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斫竹通圭窦:开辟竹林,象征对自然的征服与利用。
  2. 开垣列画图:围墙上绘画,表达对空间的利用和美化。
  3. 乾坤藏小有:天地间蕴藏着微小的存在,表现对生命的珍视。
  4. 日月近方壶:日月的光辉近在咫尺,象征时间的流动。
  5. 树色云边断:树木颜色在云边显得断裂,表现自然与人间的界限。
  6. 山形地外孤:孤独的山形,表达了人与自然的疏离感。
  7. 时来骋游目:时机来临时,尽情游览自然。
  8. 更为剪繁芜:修剪杂草,象征对生活的整理与追求。

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通过形象的描绘与意象的运用,展现了自然的美与人生的哲理。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在繁华与宁静之间寻求内心的平衡。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坚韧与清纯。
  2. 日月:象征时间与生命的流逝。
  3. 树木:象征自然的生命力。
  4. :象征孤独与卓越。

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一幅人与自然相融合的画面,反映了道士的隐逸生活和哲学思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斫竹”意指什么?
    A. 砍伐竹子
    B. 种植竹子
    C. 竹子生长

  2. “日月近方壶”中的“方壶”比喻什么?
    A. 生活的简单
    B. 时间的流逝
    C. 心灵的宁静

  3. 诗人希望在“时来骋游目”中得到什么?
    A. 赏游自然的乐趣
    B. 与他人交流
    C. 追求物质享受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李弥逊的诗歌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强调自然的美与内心的宁静,但李弥逊更多地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而王维则通过山水展现隐逸生活的理想。

参考资料:

  1. 《宋代诗人李弥逊研究》
  2. 《古诗词鉴赏技巧》
  3. 《中国古代诗词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