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金椎碎铜仙,火窑烧石佛。
天子问生灵,生灵消鬼卒。
天上光明光,无屋照突兀。
愿照屋下坎,再照坎中骨。
白话文翻译:
金锤击碎了铜制的仙人像,火窑中烧制着石佛。
天子询问众生的苦难,而众生却消失如同鬼卒。
天空的光明照耀着大地,却没有屋子照亮那突兀的山丘。
我希望能照亮屋下的坎坷,再照亮坎中埋藏的骨骸。
注释:
字词注释:
- 金椎:金制的锤子,象征力量或威严。
- 铜仙:用铜铸造的仙人像,可能寓意对神灵的崇拜。
- 火窑:烧制陶器或佛像的窑,意指工艺和创造。
- 生灵:众生,指所有有生命的存在。
- 消鬼卒:消逝的士兵,象征生命的消亡。
- 突兀:形容山丘或物体突出的状态。
- 坎中骨:坎指坎坷,骨象征生命的结束或埋藏的历史。
典故解析: 此诗在表达对生灵苦难的思考时,结合了古代对生死的哲学观念,反映了对社会不公和人道关怀的深刻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维桢(1280年-1350年),元代诗人、书法家。他的作品多描绘社会现实,饱含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风格清新、意象独特。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元代末期,正值社会动荡之时,作者对生灵的苦难深感忧虑,因而写下此诗以表达对众生的关怀与思考。
诗歌鉴赏:
《问生灵》通过生动的意象与深刻的哲思,展现了作者对生灵命运的深切关注。诗开头以“金椎碎铜仙,火窑烧石佛”引入,象征着对传统宗教和信仰的质疑与反思,暗示着社会现实的残酷。接下来的“天子问生灵,生灵消鬼卒”则揭示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隔阂,天子的询问并未能触及生灵的真实苦痛,反而显得无力与苍白。
“天上光明光,无屋照突兀”一句,表现了天上光明的普遍性与大地上的荒凉,光明未能惠及到每一个角落,暗示了社会的不公与人们的无奈。最后,诗人希望能“照屋下坎,再照坎中骨”,表达了对被遗忘者的深切同情,愿意揭示那些被埋藏的苦难与历史,展现出对生命的尊重与对人道的呼吁。
整首诗在情感上充满了对生命的悲悯与对社会的深刻反思,使人们在感受诗歌美的同时,也引发对现实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金椎碎铜仙:用金锤击碎铜制的仙人像,象征信仰的崩塌。
- 火窑烧石佛:在火窑中烧制的石佛,代表对传统文化的坚持,但也暗示其脆弱。
- 天子问生灵:天子象征权力,询问众生的疾苦,突显了统治者与民众的距离。
- 生灵消鬼卒:众生如同消逝的士兵,暗示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 天上光明光:天空的光明象征希望与美好,但未能普照大地。
- 无屋照突兀:没有房屋照亮突出的山丘,反映出社会的孤立与冷漠。
- 愿照屋下坎:希望能照亮被遗忘的地方,表达对底层民众的关怀。
- 再照坎中骨:再次照亮埋藏的骨骸,象征对历史的追溯与对生命的尊重。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灵比作消逝的鬼卒,形象地表达生命的脆弱。
- 象征:金椎、铜仙、火窑等象征着信仰、传统和文化的脆弱。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生灵苦难的关注,展现了对社会不公的批判与对生命的尊重,表达了诗人对人道关怀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金椎:象征权力、暴力。
- 铜仙:信仰与传统的象征。
- 火窑:创造与毁灭的双重象征。
- 生灵:代表所有生命,尤其是弱者。
- 光明:希望与美好的象征。
- 坎中骨:历史的沉淀与被遗忘的生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金椎碎铜仙”中“金椎”象征什么? A. 财富
B. 权力
C. 传统
D. 自由 -
诗中“生灵消鬼卒”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喜悦
B. 绝望
C. 怀念
D. 愤怒 -
诗人希望“照屋下坎”的原因是什么? A. 光明普照
B. 关心弱者
C. 祈求幸福
D. 追求真理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琵琶行》
诗词对比:
- 杨维桢与杜甫的作品都关注社会现实,但杜甫的诗更强调国家的命运,而杨维桢则更聚焦于个体生灵的苦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元代诗人作品集》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