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山鸟》
时间: 2025-01-04 10:23:0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桓山鸟,鸣声一何悲。
严父戒二子,分财无嫡支。
父死未葬命一遗,两枝荆华摧一枝。
呜呼桓山鸟,鸣声实堪悲。
死隔别,生流离,百鸟闻之为嗟嗞。
白话文翻译
桓山的鸟儿啊,你的鸣叫声是多么悲伤。
严厉的父亲告诫两个儿子,分财产时不要偏心嫡子。
父亲去世尚未下葬,却留下了遗命,两枝荆棘花被摧残成一枝。
哀哉桓山鸟啊,你的鸣叫声实在令人心痛。
生死相隔,生灵流离,百鸟听闻此声都感叹不已。
注释
字词注释
- 桓山:可能指的是某个特定的山,象征着孤独和悲伤。
- 鸣声:鸟鸣的声音,常用于表达情感。
- 严父:严厉的父亲,强调父亲的权威。
- 二子:两个儿子,涉及家庭内部关系。
- 分财无嫡支:指父亲对儿子们的遗产分配,提到的“嫡支”是指合法的长子。
- 遗命:遗留下的命令或遗言。
- 荆华:荆棘花,象征艰难和困苦。
- 嗟嗞:叹息的声音,表现出悲伤的情感。
典故解析
此诗可能涉及家族伦理和兄弟之间的关系,反映了传统社会对分家、遗产继承的重视。同时,桓山鸟的悲鸣和父亲的遗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显出人间的悲苦和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维桢(1296-1370),元代诗人,擅长诗词,尤其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其作品常常表现出对社会现象的关注以及对人情的深刻理解。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元代,社会动荡与家族关系复杂化使得诗人对人性、家庭伦理有了更深的思考。诗中通过鸟的悲鸣反映了人间的离散与悲痛。
诗歌鉴赏
《桓山鸟》以鸟鸣为引子,通过对家庭伦理的深刻剖析,展现了人类情感的复杂与无奈。诗的开头以“桓山鸟,鸣声一何悲”,简短而有力地道出鸟儿的哀鸣,直接引入主题。接着,诗人通过父亲对儿子的教诲,揭示了家庭内部的紧张关系和对财产分配的重视,反映了古代家族制度的严苛。
在父亲去世未葬的情况下,遗命的存在又增加了家庭关系的复杂性。两枝荆华摧一枝的意象,生动地描绘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竞争与冲突,暗示着即使在悲痛的情况下,遗产的争夺依旧是主要矛盾。
最后,诗人再次提到桓山鸟的悲鸣,重复了开头的主题,使整个诗歌在情感上形成了呼应。这种悲伤不仅仅是鸟类的鸣叫,而是深深植根于人类的命运之中,表达了对生死离别的深切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联通过桓山鸟的悲鸣引出全诗的情感基调,暗示着一种无法言喻的哀伤。
- 第二联提到父亲对儿子的教诲,反映出家庭内部的伦理道德。
- 第三联通过描述父亲去世未葬的情景,揭示了遗命的力量以及对家庭的影响。
- 第四联总结全诗,再次强调悲痛的情感。
- 结尾部分通过“百鸟闻之为嗟嗞”,不仅增强了悲伤的氛围,还引导读者思考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拟人手法,将鸟的鸣叫赋予了悲伤的情感,表现出对生命和死亡的深刻思考。同时,通过对比手法,突显了父亲教诲与家庭纷争之间的矛盾。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鸟鸣与家族关系的结合,探讨了生死、家庭伦理与人类命运,表达了对人类悲剧的深刻感慨和对自然的敬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桓山鸟:象征孤独与悲伤,代表了离别与失去。
- 鸣声:传递情感,象征着悲伤的诉说。
- 严父:代表传统家族制度,象征着权威与约束。
- 荆华:象征艰难与困苦,反映家庭关系的复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桓山鸟》的主题是什么?
A. 自然的美
B. 家族伦理与离别
C. 战争的悲痛 -
诗中提到的“严父”对家庭的影响是什么?
A. 增强亲情
B. 导致冲突
C. 提高财富 -
鸟鸣在诗中象征什么?
A. 快乐
B. 悲伤
C. 生机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同样探讨了生死离别与亲情。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表达对往事的怀念与感伤。
诗词对比
- 杨维桢的《桓山鸟》与白居易的《琵琶行》:两者都关注人间的悲苦与离别,但前者更强调家庭伦理,后者则侧重于个体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元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
- 《诗词与人生:杨维桢的艺术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