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道山云气隔尘埃,制诏中书选茂才。
藜照何须烦太一,要观数世育台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人才选拔的思考。山上的云雾将尘世隔离,朝廷通过制诏从中书选拔优秀的人才。对于藜的照耀(指智慧或光辉)而言,何必去烦扰太一(指天帝),只需关注几世的培养和成就即可。
注释:
- 道山:指的是一座高山,象征着高远的志向与理想。
- 云气:云雾,寓意着神秘与高远。
- 尘埃:世俗的事物,代表烦恼与琐事。
- 制诏:发布的命令或诏书,指朝廷的选拔制度。
- 中书:古代官署,负责文书和选才。
- 茂才:优秀的人才,出类拔萃之人。
- 藜:指藜草,象征贫困但有志向的人。
- 太一:古代神话中最高的神,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力量。
- 台莱:比喻人才的培养与成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岳珂(约1086年-约1141年),字德舜,号白石山人,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擅长诗词、散文和书法。他的作品常常蕴含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风格清新而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当时国家面临内忧外患,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成为国家强盛的关键。作者通过诗歌表达了对人才选拔制度的思考,强调了对人才的重视和培养。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道山的云气引入,勾勒出一种高远的境界。诗的开头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出一种远离尘世的理想状态,仿佛在说,真正的人才应该在清净的环境中被选拔而出。接着提到“制诏中书选茂才”,则转向政治现实,强调了朝廷在选拔优秀人才方面的作用。对于“藜照”一词,诗人用其比喻那些在艰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有志之士,表达了对这些人才的赞美和期待。
“何须烦太一”,这句诗则带有一种反思的意味,体现了对天命与人事关系的思考,诗人似乎在说,过于依赖神灵的庇佑,不如关注人间的实际培养。最后一句强调了历史的积淀与人才的传承,表现出一种对未来的希望与信心。
整首诗以其清新脱俗的意境,深邃的哲理,展现了作者对人才的重要性的深刻认识,以及对国家兴盛的殷切希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道山云气隔尘埃:高山上的云气将世俗的尘埃隔开,暗示人才应在高洁的环境中成长。
- 制诏中书选茂才:强调朝廷通过诏书选拔优秀人才,体现出对人才的重视。
- 藜照何须烦太一:质疑过于依赖神灵,认为人间的努力才是关键。
- 要观数世育台莱:关注历史的积淀与人才的培养,希望未来能够兴旺。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藜”作为有志之士的象征,展现了其艰苦奋斗的精神。
- 对仗:上下句的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道山与云气象征着理想与高洁,反映出诗人的志向。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思考,表达了对人才选拔和培养的重视,强调了人间努力的重要性,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道山:象征理想与高洁。
- 云气:代表神秘与超脱。
- 尘埃:隐喻世俗的烦恼与琐事。
- 茂才:象征优秀的人才。
- 藜照:代表艰苦环境中成长的智慧与光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中书”指的是什么? A. 一种植物
B. 古代官署
C. 神明
D. 自然现象 -
“道山云气隔尘埃”中,“道山”象征什么? A. 世俗的烦恼
B. 高洁的理想
C. 人才的选拔
D. 个人的追求 -
诗人认为人才的培养应关注哪一方面? A. 依赖神灵
B. 个人努力
C. 社会环境
D. 历史积淀
答案:
- B
- B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岳珂的这首诗更关注社会与人才的选拔,而李白则更多地表达个人的孤独与思乡之情。两首诗在风格上均展现了各自的时代背景与个人情感,但主题和关注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岳珂传》
- 《宋代文化与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