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英台近》
时间: 2025-01-04 10:01:2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祝英台近
藕花风,荷叶雨。前客又羁旅。
十里秦淮,歌吹断肠语。
隔帘月色飞来,烘愁匀恨,更不似旧家眉妩。
漫凝伫。楼角初燕窥人,浑欲赋情与。
却恐天涯,芳草正迟暮。
眼前一寸横波,凭谁分付。
待日日醉扶归去。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愁苦的旅人,在藕花飘香、荷叶如雨的环境中,思念远方的家乡。此时,过往的旅客又再次漂泊在外,十里的秦淮河边,歌声和泣语交织,令人肝肠寸断。隔着帘子,月光悄然洒入,愁苦与恨意交织,已不再是往日的温柔目光。漫无目的地停留在楼角,初夏的燕子悄悄窥视着人影,似乎也想传达情思,但又担心天涯海角,芳草正值晚秋之际。眼前的点滴波澜,究竟能托付给谁呢?只好期待,每日醉酒归去。
注释:
- 藕花:指的是荷花,象征美好与清丽。
- 羁旅:羁留在外,形容旅途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 十里秦淮:指的是南京的秦淮河,古时是文人雅士聚集之地,代表着繁华与诗意。
- 歌吹断肠语:形容歌声凄切,令人心碎。
- 隔帘月色:指月光透过帘子,营造出一种幽静而又愁苦的氛围。
- 芳草正迟暮:暗指人生的迟暮,感叹时光流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袁荣法(生卒年不详),字尚明,号壮生,近代诗人,擅长词曲。他的作品常以细腻的情感和优雅的意象著称,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袁荣法的诗作多描绘自然风光与人情世态,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祝英台近》是一首描绘思乡情怀的词作,创作于中国近代动荡的历史背景下,诗人在外漂泊,经历了战乱与离散,情感愈发沉重,故而通过自然意象表达内心的孤寂与思念。
诗歌鉴赏:
《祝英台近》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情的表达,展现出一种哀愁而又优美的意境。开篇的“藕花风,荷叶雨”便勾勒出一个清新而又带有淡淡忧伤的场景,藕花的清香与荷叶的湿润,象征着美好的回忆,但又无情地唤醒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念。接着,诗人提到“十里秦淮,歌吹断肠语”,既说明了诗人在繁华的景象中却感受到的内心苦楚,也暗示着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
隔着帘子的月光,似乎也在烘托诗人的愁苦,月光的清冷与恨意交织,反映出了一种难以释怀的情感。随后,诗人观察到初燕在楼角窥视,燕子的出现不仅增添了生动的气息,更象征着对爱情的渴望与期待,然而又因“恐天涯”而感到无奈。最后,通过“眼前一寸横波,凭谁分付”,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迷茫与无助,最终希望借酒消愁,回归那段美好的往昔。
整首词以细腻的情感与生动的意象交织而成,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敏感与对人生的思考,既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也有对失去的无奈,折射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藕花风,荷叶雨:描绘自然景色,营造出一种清新而愁苦的氛围。
- 前客又羁旅:强调旅人的孤独与无奈,暗示对过往的思念。
- 十里秦淮,歌吹断肠语:用地名与音乐来表达心中的痛苦。
- 隔帘月色飞来:月光透过帘子,象征着思念的深邃与幽怨。
- 烘愁匀恨,更不似旧家眉妩:愁苦与恨意交织,难以忘怀的往昔情感。
- 漫凝伫:诗人停留在此,沉浸在思绪中。
- 楼角初燕窥人:燕子象征爱情与希望,带来生机与情感。
- 却恐天涯,芳草正迟暮:对未来的担忧与感慨,代表时光流逝。
- 眼前一寸横波,凭谁分付:内心的波动与孤独,无法诉说的情感。
- 待日日醉扶归去:渴望借酒消愁,回归往昔的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藕花风,荷叶雨”,用自然景象比拟内心情感。
- 拟人:燕子“窥人”,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如“藕花风,荷叶雨”,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融汇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爱情的渴望,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愁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藕花:象征纯净与美好,代表对生活的向往。
- 荷叶:象征柔美与清新,带有生命的气息。
- 月色:象征孤独与思念,增添了诗的愁苦。
- 燕子:象征恋爱与希望,带来温暖的情感寄托。
- 芳草:象征生命与时光的流逝,表达生命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十里秦淮”指的是哪个城市?
- A. 北京
- B. 南京
- C. 上海
-
诗中“藕花风,荷叶雨”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愁苦
- C. 怀念
-
“却恐天涯,芳草正迟暮”中的“芳草”象征什么?
- A. 青春
- B. 生命的迟暮
- C. 自然的美丽
答案:
- B. 南京
- B. 愁苦
- B. 生命的迟暮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蝶恋花》(李清照):同样表达了对往事的怀念与情感的流露。
- 《声声慢》(李清照):探讨了思念与孤独的主题。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同样关注思乡情怀,但表达方式更为直接。
-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通过自然意象反映人生的感慨,情感深邃。
参考资料:
- 《近现代诗词选》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诗词百年:流派与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