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思禅寺上方题修竹茂松》

时间: 2025-01-07 22:54:18

上方幽且暮,台殿隐蒙笼。

远磬秋山里,清猿古木中。

众溪连竹路,诸岭共松风。

傥许栖林下,甘成白首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上方幽且暮,台殿隐蒙笼。
远磬秋山里,清猿古木中。
众溪连竹路,诸岭共松风。
傥许栖林下,甘成白首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幽静的山寺环境,傍晚时分,殿宇隐没在薄雾中。远处传来的钟声在秋天的山中回荡,清猿在古老的树木间啼叫。众多的小溪连接着竹林小路,各个山岭共同迎来松风的吹拂。或许我能在林下栖息,甘愿成为一个白发老人。

注释:

  • 幽且暮:幽静且已近傍晚。
  • 台殿隐蒙笼:高台和殿宇被薄雾笼罩,显得朦胧。
  • 远磬:远处的钟声,磬是一种打击乐器。
  • 清猿:指清脆的猿啼声。
  • 众溪连竹路:多条小溪连接成通往竹林的小路。
  • 诸岭共松风:众多山岭一起吹来松树的风。
  • 傥许:或许。
  • 栖林下:在树林下栖息。
  • 甘成白首翁:甘愿成为白发老人,指安于隐逸生活。

典故解析:

“白首翁”在古代文学中常用于指代隐居者或老年人,象征着一种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该诗中提到的“远磬”和“清猿”等意象则常见于山水诗,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长卿,唐代诗人,字景韶,号临池,性情淡泊,喜好隐逸,作品多描绘山水和田园风光,擅长写景抒情。其诗作常蕴含哲理,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刘长卿游览思禅寺时,表现了他在幽静环境中对人生的思考与隐逸生活的向往。唐代时期,士人多有隐居之志,此诗正反映了这种文化心理。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其清新脱俗的意境和深邃的哲理引人深思。诗人通过描绘秋日的山寺景色,展现出一种宁静、和谐的自然氛围。开篇的“上方幽且暮”设定了诗的基调,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接下来的“台殿隐蒙笼”,则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薄雾笼罩下的神秘感。远处的钟声与猿啼声交织,表现出山林的灵动与生机。

“众溪连竹路,诸岭共松风”描绘了诗人眼前的美丽自然,溪水、竹林、松风交相辉映,形成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最后一句“傥许栖林下,甘成白首翁”则是诗人内心深处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他愿意放弃尘世的繁华,选择在林下安静地生活,直至白头。这种对自然与隐逸的追求,展现了唐代文人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上方幽且暮:开篇描绘环境,设置了诗的基调。
  • 台殿隐蒙笼:进一步描写,增加神秘感。
  • 远磬秋山里:钟声和景色相结合,增强了空间的深度。
  • 清猿古木中:丰富了声响,体现自然生机。
  • 众溪连竹路:描绘出通往竹林的蜿蜒小路。
  • 诸岭共松风:描绘风的流动,增强动感。
  • 傥许栖林下:诗人自问,表现出内心的向往。
  • 甘成白首翁:表明诗人愿意隐居的决心。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众溪连竹路,诸岭共松风”,形成和谐的音律。
  • 比喻:将自然景物拟人化,增加情感共鸣。
  • 意象:运用自然意象,如松、竹、猿等,体现诗人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通过描绘山寺的宁静,诗人传递出一种超脱尘世的生活理想,展现了唐代士人的品格与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幽静:象征内心的宁静,体现对世俗的超然。
  • 钟声:代表时间的流逝,亦是心灵的寄托。
  • 猿啼:体现自然的灵动与生机。
  • 竹路:象征通向理想生活的道路。
  • 松风:代表自然的清新与自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远磬”指的是: A. 遥远的钟声
    B. 远处的山峰
    C. 秋天的风

  2. “甘成白首翁”表达了诗人的哪种心态? A. 对权力的追求
    B.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C. 对名利的渴望

  3. 诗中的“众溪连竹路”描绘的是: A. 城市的繁华
    B. 竹林的幽静
    C. 自然的连绵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王维《山居秋暝》: 王维在这首诗中同样描绘了自然的宁静与美好,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隐居生活的乐趣,与刘长卿的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

孟浩然《春晓》: 孟浩然通过春天的晨光描绘自然的生机,与刘长卿对自然景色的热爱相呼应,体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的共鸣与追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刘长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