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赠徐唯宝》

时间: 2025-01-01 13:44:48

一霎清凉迎快雨,晚来初动秋声。

要从肃杀见澄明。

襟怀同坦荡,头角自峥嵘。

尘垢秕糠凭力扫,相期撷取菁英。

宗邦文物转敷荣。

通途烦导引,何有不新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临江仙 赠徐唯宝》

一霎清凉迎快雨,晚来初动秋声。
要从肃杀见澄明。襟怀同坦荡,头角自峥嵘。
尘垢秕糠凭力扫,相期撷取菁英。
宗邦文物转敷荣。通途烦导引,何有不新生。

白话文翻译

一阵清凉的气息迎来了急促的雨水,傍晚时分,初秋的声音开始响起。
要从这肃杀的气氛中看见明朗的未来。心胸开阔,才能展现出自己的才华。
要用力量扫去尘埃和杂草,期待能摘取到最优秀的精华。
国家的文化和文物不断地发扬光大。通过广阔的道路和引导,哪里会没有新的生机?

注释

  • 一霎:一瞬间,形容时间短暂。
  • 清凉:凉爽,指天气的变化。
  • 快雨:急促的雨,形容雨来的迅猛。
  • 肃杀:形容秋天的凉意和凋零之感。
  • 襟怀:心境,气度。
  • 峥嵘:形容才华出众,表现突出。
  • 尘垢秕糠:比喻世俗的污秽和无用之物。
  • 菁英:优秀的人才或事物。
  • 宗邦文物:国家的文化和文物。
  • 通途:畅通的道路,形容发展和进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龙榆生(1889-1946),近代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生于湖南,曾留学日本,广泛涉猎文艺,致力于推动中国现代诗的发展。他的诗风兼具古典韵味和现代思想,深受读者喜爱。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抗日战争时期,诗人表达了对国家和文化未来的信心,寄托了对社会变革的期待。徐唯宝是诗人朋友,诗中不仅表达了友情,也传达了对时代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临江仙 赠徐唯宝》是一首深具哲理和时代感的词作。开篇的“清凉”和“快雨”引入了一个清新而又略显凄凉的秋天意象,象征着时代的变迁与生命的轮回。诗人在这里通过秋声的初动,暗示着社会的变革和个人的成长。

接下来的“襟怀同坦荡,头角自峥嵘”,展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与自信的态度,强调了心胸宽广的重要性。诗人以此鼓励朋友,只有拥有宽广的胸怀,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展现出自身的才华和价值。

“尘垢秕糠凭力扫”,则是对当下社会污浊现象的批判,诗人希望通过个人的努力,去除世俗的污垢,追求更高尚的理想与追求。最后几句“宗邦文物转敷荣,通途烦导引,何有不新生”,则是对未来的憧憬,表达了对国家文化复兴的美好愿景。

整首词作语言简练,意象丰富,情感真挚,既有对友人的关怀,也有对国家未来的深思,展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期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一霎清凉迎快雨:描绘了秋天的突然降雨,给人一种清新感。
  2. 晚来初动秋声:傍晚时分,秋天的气息开始显现,暗示了季节的更替。
  3. 要从肃杀见澄明:在严酷的环境中寻找明朗的未来。
  4. 襟怀同坦荡,头角自峥嵘:心胸开阔才能显现出自己的才华。
  5. 尘垢秕糠凭力扫:用力量清除世俗的污秽。
  6. 相期撷取菁英:期待能得到优秀的成果。
  7. 宗邦文物转敷荣:国家的文化和文物蒸蒸日上。
  8. 通途烦导引,何有不新生:在广阔的道路上,有何不能焕发新的生机。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尘垢秕糠”比作社会的污秽,强调清除的重要性。
  • 对仗:整首词在结构上对称,增强了音乐感。
  • 排比:通过并列的句式增强了表达的力度。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未来的乐观态度,强调通过个人努力与开放的心态,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与文化的发展,体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信念与对友人的鼓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清凉:象征清新与希望。
  2. 快雨:代表变化与不确定性。
  3. 秋声:象征时光流逝与生命的轮回。
  4. 尘垢:代表社会的恶劣环境。
  5. 菁英:象征理想与追求的高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快雨”象征着什么?

    • A. 变化与不确定性
    • B. 平静与安宁
    • C. 夏天的炎热
  2. 诗人希望通过什么来追求理想?

    • A. 财富
    • B. 努力
    • C. 权力
  3. “襟怀同坦荡”意味着什么?

    • A. 心胸狭隘
    • B. 开阔的心态
    • C. 不屑一顾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临江仙》 by 柳永
  • 《水调歌头》 by 苏轼

诗词对比: 龙榆生的《临江仙 赠徐唯宝》与柳永的同名作品在意象和情感上有相似之处,柳永的词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龙榆生则更关注社会与文化的未来。两者都展现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但风格和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中国近现代诗词选》
  • 《龙榆生诗文集》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