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去 其十四 次东坡韵,题袁佩兰大尹画》
时间: 2025-01-01 14:37:2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海岳道人,向白云深处静中观物。百尺瑶台清似水,仄倚丹崖翠壁。台下梅花,虬枝铁干,点缀千年雪。三山咫尺,神仙原是人杰。老我而今自归来,天上豪兴时时发。笑傲烟霞,看人间蠛蠓瓮中生灭。白石樵翁,沧波渔父,相伴俱黄发。蓬莱小阁,相对灵峰山月。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隐居于山水之间的道人,静静地观赏着自然的景物。他站在瑶台上,台面如水般清澈,倾斜着靠在丹色的山崖和翠绿的壁面上。台下梅花傲然绽放,虬曲的枝干如铁般坚韧,点缀着千年积雪。三座山峰近在咫尺,神仙本是人中杰出的人物。如今我已年老,返回这里,时常感受到天上的豪情。面对烟霞,我傲然一笑,俯视人间如同瓮中生灭的虫子。白石上的樵夫和沧波中的渔父,伴着我这位白发老人。蓬莱的小阁,与灵峰上的明月相对而立。
注释:
- 海岳:指海洋与高山,象征广阔的自然。
- 道人:指修道之人,隐居于世,追求精神境界。
- 瑶台:神话传说中的仙境,意指高洁的境地。
- 虬枝:曲折的树枝,象征坚韧不拔。
- 神仙:道教中的长生不老者,隐喻才华横溢的人。
- 蓬莱:传说中仙人居住的地方,象征理想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夏言,明代诗人,生于1480年,卒于1549年。他以诗词见长,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人生感悟,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和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题为“次东坡韵”,表明诗人受到苏东坡的启发,写作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夏言的《大江东去 其十四》以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展现了诗人对人生与自然哲理的深刻理解。诗中“海岳道人”不仅是一个隐居的山人形象,更是诗人理想中的人格化身,象征着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瑶台和梅花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高洁追求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美的赞美。
“神仙原是人杰”一句,深刻地揭示了诗人对人杰的崇拜和对普通生活的反思,强调了人们在平凡生活中也可成就不凡。诗的最后部分,通过描绘白石樵翁和沧波渔父的形象,彰显了隐逸生活的悠然与自在,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洒脱态度。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怀,传达出一种超越世俗的理想,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海岳道人,向白云深处静中观物。”:道人在大自然中静观万物,表现出一种超然的境界。
- “百尺瑶台清似水,仄倚丹崖翠壁。”:瑶台清澈且高耸,象征着理想的栖息地。
- “台下梅花,虬枝铁干,点缀千年雪。”:梅花的坚韧与美丽,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的赞美。
- “三山咫尺,神仙原是人杰。”:强调人杰与神仙的关系,体现人类的伟大。
- “老我而今自归来,天上豪兴时时发。”:表达诗人归来的豪情,反映人生的哲学思考。
- “笑傲烟霞,看人间蠛蠓瓮中生灭。”:对比自然与人间生灭,表现出一种超然的态度。
- “白石樵翁,沧波渔父,相伴俱黄发。”:描绘隐者的生活,体现出一种和谐的生活态度。
- “蓬莱小阁,相对灵峰山月。”:最后的意象结合,展现了理想中的境地。
-
修辞手法:
- 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如“瑶台清似水”,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与诗人的情感。
- 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 全诗通过对自然的描绘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意象分析:
- 重要意象:
- 海岳:象征广阔与深邃,体现了自然的伟大。
- 瑶台:象征理想的栖息地,代表着高洁的人生追求。
- 梅花:象征坚韧与美丽,表达对生命的赞美。
- 神仙:象征着人杰,强调人类的伟大与成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提到的“海岳道人”指的是?
- A. 隐者
- B. 渔夫
- C. 樵夫
- D. 学者
-
诗中“百尺瑶台清似水”形容的是?
- A. 自然景色
- B. 人的情感
- C. 生活状态
- D. 诗人的理想
答案: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赤壁赋》:同样表达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
- 王维的《鹿柴》:表现隐逸生活与自然和谐的主题。
诗词对比:
- 比较夏言与李白的隐逸诗风,夏言更注重自然的描绘,而李白则多表达豪放与个性。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夏言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