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去 其十一 壬寅秋南归登金山作》
时间: 2024-10-05 00:51:2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大江东去 其十一 壬寅秋南归登金山作
作者: 夏言 〔明代〕
砥柱乾坤,镇长江万古中流独立。
横遏惊涛排骇浪,直负擎天巨力。
吞吐云烟,奔腾月日,壮观东南壁。
三山海上,孤根不与同植。
蛟宫贝阙玲珑,海色浮空,日抱鼋鼍出。
人代光阴如一瞬,只有沧波不息。
吞海亭前,江天阁上,目送飞鸿翼。
振衣长笑,墨笔醉洒岩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长江的壮丽景色和诗人胸怀的豪情。诗中提到长江如同支撑天地的柱子,亿万年流淌不息,稳稳地屹立在世界之中。它横扫惊涛骇浪,承载着巨大的力量。诗人描绘了云烟的吞吐和时间的流逝,展现出东南的壮观景象。三座大山在海上孤零零的矗立,显得与众不同;而那些精美的蛟宫和贝阙则如同在浮空的海色中,朝阳照耀着龟和鳄。人世间的光阴如同瞬间的转瞬即逝,唯有那波涛汹涌永不止息。在吞海亭前、江天阁上,诗人目送飞鸟翱翔。最后,他振衣长笑,手握墨笔在岩石上洒下豪情。
注释:
- 砥柱乾坤:比喻支撑天地的柱子,形容长江的伟大。
- 镇长江:镇守长江,指其稳固的地位。
- 横遏惊涛排骇浪:阻挡惊涛骇浪,形容长江的强大。
- 蛟宫贝阙:传说中的龙宫和海中宫殿,象征着美丽和神秘。
- 沧波不息:形容江水的奔流不息。
- 飞鸿翼:指飞鸟,象征自由和壮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夏言,明代诗人,以其豪放的诗风和深厚的文学造诣著称。他的诗作常常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思。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壬寅年秋季,诗人南归途中登上金山,饱览长江的壮丽风光,激发了他对浩瀚江河的深刻感悟,表达了对自然的崇敬和对人生短暂的感叹。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长江为主线,展现了其壮丽的自然风光和诗人对其的敬畏之情。开篇“砥柱乾坤”便为全诗定下了崇高的基调,长江被比作支撑天地的柱子,表现出其伟岸的形象。接着,诗人描绘了长江的奔腾和浩荡,表现了其强大的力量,给人以震撼之感。通过“吞吐云烟,奔腾月日”,诗人不仅表现出自然的壮观,也隐喻了时间的流逝,令人感受到生命的短暂与无常。
在描写三座大山时,诗人使用“孤根不与同植”,强调了大山的孤独和独特,象征着一种不屈的精神。接下来的“蛟宫贝阙玲珑”,则是诗人对于海中美景的赞美,展现了自然的奇妙与神秘。诗中“人代光阴如一瞬”,通过对比,进一步强调了时间的流逝,进而引发对人生的思考。
最后,诗人通过“振衣长笑”以及“墨笔醉洒岩石”的描写,表达了自己愉悦的心情和对自然的向往,显示了他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豪放的个性。整首诗气势磅礴,情感真挚,给人以深刻的哲思和美的享受。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诗人用“砥柱乾坤”夸赞长江的伟大和稳定,形象地描绘了长江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
- 第二联:通过“横遏惊涛”描述了长江的力量,展现出它强大的自然力量。
- 第三联:描绘云烟和时间流逝,展现自然之美与时光无情的对比。
- 第四联:三山的孤立形象,象征着一种独特的存在,表达了对自然的敬仰。
- 第五联:蛟宫、贝阙的描绘,展现了海的美丽与神秘。
- 第六联:通过人世间的光阴与沧波的永恒对比,反思人生的短暂。
- 第七联:在亭阁之上,诗人目送飞鸿,象征着自由与远方的向往。
- 第八联:最后的豪情,体现了诗人的乐观与洒脱。
-
修辞手法:
- 诗中使用了比喻、夸张、对仗等多种修辞,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如“砥柱乾坤”比喻长江的伟岸,增强了其形象感。
-
主题思想:
- 本诗以长江为背景,探讨了自然的壮丽、时间的流逝以及人生的哲理,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崇敬与对人生的思考。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
- 长江:象征着伟大与流动,代表着历史的延续。
- 三山:孤立的存在,象征坚韧与独立。
- 蛟宫贝阙:美丽与神秘的象征,代表自然的奇观。
- 飞鸿:自由与远方的象征,体现了诗人的理想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砥柱乾坤”形容的是哪个自然景观?
A. 黄河
B. 长江
C. 泰山
D. 珠穆朗玛 -
诗人通过“人代光阴如一瞬”表达了什么主题?
A. 对人生的珍惜
B. 对时间的漠视
C. 对历史的回忆
D. 对自然的赞美 -
“蛟宫贝阙玲珑”中的“玲珑”主要指什么?
A. 大气磅礴
B. 精美绝伦
C. 深邃神秘
D. 空灵飘渺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望岳》
诗词对比:
- 夏言的《大江东去》与李白的《庐山谣》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但李白的诗更强调个人情感的抒发,而夏言则更多地从历史和时间的角度进行反思。两者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