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登兰山寄张五》
时间: 2025-01-19 15:30:5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登兰山寄张五
孟浩然
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白话文翻译
在白云深处,隐士悠然自得。
我试着登高远望,心情随着雁阵飞去,忧愁也随之消散。
愁绪因傍晚而生,而兴致却在清秋中升发。
不时看到归来的村民,他们在沙洲上休息渡头。
天边的树木像荠菜一样稀疏,江边的船只如同明月般宁静。
何时能载着美酒而来,与我共醉重阳佳节?
注释
字词注释
- 隐者:隐居的人,指不愿意参与世俗生活的人。
- 相望:互相望望,指远望对方。
- 登高:登高望远,寓意开阔心境。
- 心随雁飞灭:心情随着雁阵的飞翔而消散。
- 薄暮:傍晚。
- 兴:兴致,情绪。
- 时见:时常可以看到。
- 渡头:渡船的地方。
- 若荠:像荠菜的样子。
- 如月:像月亮一样。
- 载酒:装酒,携带酒。
-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为传统节日。
典故解析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象征着长寿和团圆,诗中的“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共度佳节的愿望,反映出诗人对友谊的珍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唐代著名诗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和隐逸生活,表达了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秋季,诗人登高眺望,感受到秋天的气息和友人的思念。诗中提到的重阳节,正是一个与亲友共饮、庆祝的时刻,反映了诗人渴望友谊和温暖的情感。
诗歌鉴赏
《秋登兰山寄张五》是一首富有秋日气息的山水田园诗,诗人通过登高望远的方式,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友人的思念。诗的开头,孟浩然描绘了隐者的悠然自得,展示了隐居生活的恬淡与宁静。这种隐逸生活与自然的融合,体现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接着,诗人描述自己试图登高远望,心情随雁飞去,忧愁也随之消散,表现了他对孤独的反思与释然。诗人用“雁飞灭”来象征心情的解脱,体现了自然对人的影响与启发。
在描写乡村景象时,诗人生动地描绘了归村人的情景和渡头的宁静,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和谐美好。最后,诗人以“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结束,表达了对友人相聚的期待与渴望,反映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对团圆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秋天的萧瑟与温暖的人情,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对友谊的珍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白云里,隐者自怡悦:描绘隐者在白云环绕的山中生活,表现出一种闲适与快乐的状态。
-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诗人登高远望,心情随雁阵飞去,忧愁也随之消散,表现了心灵的自由。
-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傍晚时分,愁绪浮现,而清秋的到来又激发了诗人的兴致,体现了自然与情感的交织。
-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描绘归村人的场景,展现了生活的宁静。
-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用比喻手法描绘自然景色,树木与船只的形状与意象,营造出一幅宁静的秋日画面。
-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表达了对友人相聚、共度佳节的期待,反映出人际关系的温暖。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天边树若荠”,通过比喻形象地描绘了树木的稀疏。
- 对仗:诗句的对称结构使得整首诗更具韵律感。
- 拟人:心情“随雁飞灭”,赋予了自然以情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友谊的珍视。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诗人传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云:象征安静与悠然,隐士的生活。
- 雁:象征思念与自由,飞走的雁意味着心情的解脱。
- 薄暮:象征愁绪的起源,暗示时间的流逝。
- 村人:象征平凡的生活与人情。
- 江畔舟:象征宁静与和谐,反映了自然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重阳节是哪个农历时间?
- A. 八月十五
- B. 九月初九
- C. 十二月初一
- D. 七月七日
-
诗人通过什么方式表达对友人的思念?
- A. 通过酒
- B. 通过登高
- C. 通过描绘自然
- D. 以上皆是
-
“心随雁飞灭”是什么意思?
- A. 诗人在思念雁
- B. 诗人的忧愁随雁而去
- C. 诗人要追随雁
- D. 诗人心情沉重
答案
- B
- D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是描写自然景色与隐逸生活,王维的诗更偏向于细腻的情感描绘。
- 李白《月下独酌》:表达了对孤独与饮酒的思考,主题更为豪放,展现了不同的诗人风格。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