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二首》
时间: 2025-01-17 10:30:2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冬至二首
作者: 刘克庄
慈颜幽翳几星霜,
犹记斑衣共举觞。
老弟颇怜伯仁短,小孙突过阿宜长。
亲朋不至谙时态,儿女无知竞晓妆。
老退尚馀忧国念,朝来云物果灾祥。
白话文翻译:
在这个寒冷的冬至,脸上的皱纹仿佛是几颗星星的霜,我依然记得那时穿着斑色衣服一起举杯欢庆。我的弟弟对伯仁的短暂生命感到怜惜,小孙子却突然长大过了阿宜。亲朋好友不至,彼此熟悉的时节却无人关心,儿女们不知道,争先恐后地打扮自己。年老之后,我仍然心怀忧国之念,今早看到天上的云彩,果然是灾难的征兆。
注释:
- 慈颜:慈祥的面容,形容诗人内心的温暖和关怀。
- 幽翳:幽暗的阴影,这里指岁月带来的沧桑感。
- 斑衣:斑驳的衣裳,此处指的是过去的欢聚场景。
- 伯仁:可能指诗人崇敬的朋友或亲人,表现出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 阿宜:可能是家中年轻的女性,代表着新生代的成长。
- 晓妆:早晨打扮,反映出年轻人对生活的追求和对美的重视。
- 忧国念:忧国忧民的情怀,体现出诗人对国家的关心。
- 灾祥:灾难的征兆,表现出诗人对时局动荡的忧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季震,号秋水,宋代著名诗人,生于南宋时期,因其作品多抒发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社会现状的关注,风格多变,既有豪放又有细腻之处。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冬至时节,正值岁末年初之际,诗人通过对冬至这一传统节日的描写,反映出对过往时光的怀念和对当下生活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对国事的忧虑,体现了他心中对家庭与国家的双重关爱。
诗歌鉴赏:
《冬至二首》是刘克庄在特定节气背景下的感怀之作,诗中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开头的“慈颜幽翳几星霜”,不仅描绘了诗人自己因年岁增长而产生的沧桑感,也引出了对曾经美好时光的追忆。诗人用“斑衣共举觞”这一画面,表现了对过去欢聚时光的怀念,这种情感在现代人看来尤为珍贵。
接着,诗人提到“老弟颇怜伯仁短”,这里通过对亲友的关切,反映出一种人际情感的温暖,而“小孙突过阿宜长”则进一步展示了生命的延续和代际之间的变化,侧面体现出生活的无常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接下来的“亲朋不至谙时态,儿女无知竞晓妆”则突显了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疏远与年轻一代对生活的肤浅追求,形成了对比,增强了诗中的忧伤情绪。最后两句“老退尚馀忧国念,朝来云物果灾祥”则直白地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反映出深厚的家国情怀。
整首诗在描绘个人情感的同时,彰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未来的忧虑,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交织,具有深刻的思想价值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慈颜幽翳几星霜:描绘诗人面容的慈祥与岁月的沧桑,暗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 犹记斑衣共举觞:追忆过去的欢聚,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 老弟颇怜伯仁短:表达对生命短暂的感慨,兄弟之间的关切。
- 小孙突过阿宜长:描绘年轻一代的成长,表现时间的无情。
- 亲朋不至谙时态:感叹亲朋好友的缺席,反映社会人际关系的淡漠。
- 儿女无知竞晓妆:年轻人对生活的追求,表现出对生命的无知与无畏。
- 老退尚馀忧国念:年长者仍心系国家,表现出深厚的爱国情怀。
- 朝来云物果灾祥:通过自然现象反映社会动荡,带有预警意味。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对仗工整,如“亲朋不至”与“儿女无知”,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比喻:将“云物”比作灾难的征兆,赋予自然以象征意义。
- 排比:通过并列的结构凸显诗人对当下生活的多重感受。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冬至这一传统节日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家庭、朋友、国家的深切关怀,以及对生命短暂和社会现状的忧虑,体现出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冬至:象征着寒冷、团聚和时光的流逝。
- 星霜:代表岁月的痕迹,暗示生命的短暂。
- 斑衣:象征着过往的欢乐和美好时光。
- 亲朋:人际关系的体现,反映出社会的疏离感。
- 云物:自然的变化,预示着社会动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刘克庄的“冬至二首”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生命的无奈
B. 对爱情的追求
C. 对家庭与国事的关切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老弟颇怜__短”表达了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
判断题:诗中提到“儿女无知竞晓妆”,反映了年轻一代对生活的追求。 (对/错)
答案:
- A
- 伯仁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春望》 - 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表达了对家庭的思念,但更侧重于个人情感。
- 《春望》:反映了国家动荡与诗人忧国的情怀,与《冬至二首》在忧国忧民的情感上有相似之处。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刘克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