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报本寺》
时间: 2025-01-19 17:55:1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报本寺
牟融 〔唐代〕
山房寂寂荜门开,此日相期社友来。
雅兴共寻方外乐,新诗争羡郢中才。
茶烟袅袅笼禅榻,竹影萧萧扫径苔。
醉后不知明月上,狂歌直到夜深回。
了然尘事不相关,锡杖时时独看山。
白发任教双鬓改,黄金难买一生闲。
不留活计存囊底,赢得诗名满世间。
自笑微躯长碌碌,几时来此学无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于山中寺庙的宁静生活。诗人独自一人,竹影摇曳,茶烟飘散,与友人相聚,共同寻求一种超脱世俗的快乐。虽然醉酒后忘却了明月的升起,纵情高歌,直到深夜才归。诗人感叹自己与世俗的烦恼无关,偶尔用锡杖独自观山。白发渐生,岁月匆匆,金钱无法换取平静的生活。他不在乎生活的琐事,反而赢得了诗名。最后,他自嘲自己虽身处此地,却仍感到生活的忙碌与无奈,何时能真正学习到无所归的道理呢?
注释:
- 荜门:一种竹编的门,通常用于山中或僻静的地方,象征简朴的生活。
- 方外乐:超越世俗的快乐,指隐逸生活的乐趣。
- 郢中才:指郢州(今湖北省荆州市)出产的优秀诗人,代表才华横溢的人。
- 锡杖:指僧侣或隐者的杖,象征修行。
- 双鬓改:双鬓指两侧的鬓发,改为白色,意指年华已逝。
- 黄金难买一生闲:强调生活中宁静与闲适的宝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牟融,唐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主要以诗歌成就闻名。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描绘隐逸生活和与友人相聚的情景。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唐代,正值诗歌盛行的时期,文人雅士常在山水之间寻求灵感和逍遥。诗人希望借此表达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出唐代文人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游报本寺》是一首充满了隐逸情趣的诗作。诗人在山中寺庙独自享受宁静的生活,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纷扰的态度。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如“茶烟袅袅”、“竹影萧萧”,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氛围,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那份淡泊与宁静。
同时,诗人和友人聚会吟诗,体现了文人之间的交往与情谊,诗中的“新诗争羡郢中才”句子,既表现出他对才华的尊重,也流露出对自我创作的期许。这种对艺术的追求,使得诗人在醉酒后仍然沉浸于快乐之中,忘却了时间的流逝。
在“了然尘事不相关”中,诗人明确表达了自己对世俗的超然态度,宁愿用锡杖独自观山,也不愿为生活琐事而烦恼。最后,诗人自嘲“自笑微躯长碌碌”,不仅反映了自我反思的深刻,也向读者传达出一种对生活的无奈与追求。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鲜明,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对人生的思考,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山房寂寂荜门开:山间的房子静悄悄的,荜门打开,预示着与友人的相聚。
- 此日相期社友来:今天约定了朋友们来访,增添了诗人的兴致。
- 雅兴共寻方外乐:大家一起寻找超越世俗的乐趣。
- 新诗争羡郢中才:朋友间相互欣赏新作,流露出对优秀才子的向往。
- 茶烟袅袅笼禅榻:茶烟缭绕,笼罩着禅榻,营造出幽静的氛围。
- 竹影萧萧扫径苔:竹影摇曳,轻轻扫过苔藓的小径,增添了自然的生机。
- 醉后不知明月上:饮酒后忘记了月亮升起的时刻,表现了陶醉的状态。
- 狂歌直到夜深回:纵情高歌,直到深夜才归,表现出酣畅的心情。
- 了然尘事不相关:对世俗的烦恼无动于衷,体现了出世的心态。
- 锡杖时时独看山:用锡杖独自欣赏山景,反映了隐逸的生活。
- 白发任教双鬓改:岁月流逝,白发渐生,抒发对时间的感慨。
- 黄金难买一生闲:平静的生活是金钱无法换取的珍贵。
- 不留活计存囊底:不愿为生计而奔波,追求精神上的富足。
- 赢得诗名满世间:通过诗歌获得的名声,超越物质的追求。
- 自笑微躯长碌碌:自嘲自己仍在忙碌,反映了对生活的无奈。
-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茶烟袅袅”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茶的香气缭绕,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友人相聚的珍惜,以及对繁忙世俗生活的反思,展现出一种追求精神自由的态度。
意象分析:
- 荜门:象征隐逸与简单的生活。
- 茶烟:代表文人雅士的闲适与雅趣。
- 竹影:象征自然的生机与宁静。
- 锡杖:隐喻修行与独处的状态。
- 白发:时间流逝,生命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在哪个地方写下了这首诗?
- A. 山中寺庙
- B. 城市公园
- C. 自家书房
-
诗中提到的“黄金难买一生闲”表达了什么?
- A. 生活的富裕
- B. 宁静生活的珍贵
- C. 物质的追求
-
诗人对“明月”的态度是怎样的?
- A. 渴望
- B. 忽视
- C. 尊重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孟浩然《春晓》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可以将牟融的《游报本寺》与王维的《鹿柴》进行对比,两首诗都描绘了隐逸生活的乐趣,王维的诗歌更注重自然景色的描写,而牟融则强调人与友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体现出不同的诗人风格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