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塞下曲
原文展示:
寒柳接胡桑,军门向大荒。
幕营随月魄,兵气长星芒。
横吹催春酒,重裘隔夜霜。
冰开不防虏,青草满辽阳。
白话文翻译:
寒冷的柳树与胡地的桑树相接,军营的大门朝向荒凉的边疆。
帐幕随月亮的圆缺而变化,军队的气势如同星星闪烁。
横笛声催促着春酒的饮用,厚重的皮裘抵挡着夜间的寒霜。
冰面已经融化,对敌人的侵扰毫无防备,辽阳的草地已经长满了青草。
注释:
字词注释:
- 寒柳:寒冷的柳树,象征着北方的寒冷气候。
- 胡桑:指胡地的桑树,暗指边疆的异族文化。
- 军门:军营的大门。
- 幕营:帐幕与营地,指军队的驻扎。
- 月魄:月亮的形态,如圆缺变化。
- 兵气:军队的气势和精神。
- 横吹:横笛,指乐器。
- 春酒:春天的美酒,象征节日的欢庆。
- 重裘:厚重的皮裘,表示抵御寒冷的衣物。
- 虏:指敌人或侵略者。
- 辽阳:地名,指的是边疆地区。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寒柳”和“胡桑”反映了边疆的自然环境和文化交融,体现了诗人对边塞生活的观察与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空曙,唐代诗人,字子固,号景山,生于盛唐时期,主要以边塞诗闻名。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常常描绘战争与边疆的生活。
创作背景:
《塞下曲》创作于盛唐时期,国家频繁用兵,边疆生活艰苦。诗人通过描绘边塞的自然景象和军营的生活,反映了当时士兵的生活状态和心境。
诗歌鉴赏:
《塞下曲》是司空曙的代表作之一,诗中通过寒柳、胡桑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冷清而又荒凉的边塞氛围,给人以深刻的感受。诗的开头“寒柳接胡桑”,展现了北方寒冷的自然环境,接着以“军门向大荒”揭示了边疆军事驻守的艰辛。这种环境不仅塑造了士兵的生活,也影响了他们的情感状态。
“幕营随月魄”一句,通过月亮的变化暗示时间的流逝,象征着士兵在战争中的不安与思乡之情。接下来的“兵气长星芒”,则展现出士兵们昂扬的斗志和对敌人的威慑,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横吹催春酒”描绘了战士们在艰苦环境中仍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虽然“重裘隔夜霜”,寒冷依旧,但他们依然在欢庆春天的到来。最后一句“冰开不防虏,青草满辽阳”则揭示了边疆防备的薄弱,表现出对敌人入侵的担忧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整首诗情感真挚,通过对自然和人事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士兵生活的深切关注和对边疆苦难的同情,展现出深厚的家国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寒柳接胡桑:描绘寒冷的柳树与胡地的桑树相连,展现了边塞的自然环境。
- 军门向大荒:军营的大门朝向荒凉的边疆,暗示士兵的孤独与无奈。
- 幕营随月魄:帐幕随着月亮的变化而变化,象征时间的流逝和士兵的心境。
- 兵气长星芒:军队的气势如星星般闪烁,表现出士兵的斗志。
- 横吹催春酒:乐器声催促士兵饮酒,反映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 重裘隔夜霜:厚重的皮衣抵挡寒霜,表现出生活的艰辛。
- 冰开不防虏:冰面融化却没有防备敌人,表现出对安全的担忧。
- 青草满辽阳:青草满地,象征着春天的来临和对和平的渴望。
修辞手法:
本诗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例如,“月魄”与“兵气”不仅形象化了自然现象,也赋予了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边塞的生活和自然环境,反映了士兵的孤独、痛苦以及对和平生活的渴求,表现了浓厚的家国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柳:象征边疆的严寒与孤独。
- 胡桑:代表异域文化与边疆的辽阔。
- 月魄: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士兵的思乡情。
- 兵气:表现士兵的斗志与信念。
- 春酒:象征生活的欢庆与美好。
- 青草:代表春天的到来与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寒柳接胡桑”意指: A. 寒冷的自然环境
B. 士兵的情感
C. 战争的胜利 -
“幕营随月魄”中“月魄”指的是: A. 士兵
B. 军营
C. 月亮 -
诗的中心思想是: A. 对战争的赞美
B. 对边塞生活的描绘
C. 对自然景色的热爱
答案:
- A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高适的《燕歌行》
诗词对比:
《塞下曲》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描绘了边塞的自然与战士的心境,但《塞下曲》更注重士兵的生活状态与感情,而《登鹳雀楼》则更侧重于壮丽的自然景观与豪情壮志。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
- 《中国古代边塞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