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夔门丁帅赴召 其二 崔与之 〔宋代〕 议论方前席,功名早上坡。 去帆瓜蔓水,遗爱竹枝歌。 同志晨星少,孤愁暮雨多。 倚风穷望眼,碧色渺平莎。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在朝堂上正热烈讨论,功名事业正迅速上升。离别的船只驶过曲折的水路,留下的爱意如同竹枝歌般悠扬。志同道合的朋友如晨星般稀少,孤独的忧愁在暮雨中增多。倚着风尽力远望,碧绿的景色在平坦的莎草地上显得遥远而模糊。
注释:
- 前席:指在朝堂上参与讨论。
- 上坡:比喻事业或地位的上升。
- 瓜蔓水:形容水路曲折。
- 竹枝歌:古代的一种民歌,这里比喻留下的美好记忆。
- 晨星:比喻稀少。
- 暮雨:比喻忧愁。
- 平莎:平坦的莎草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崔与之是宋代诗人,其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这首诗是他在送别一位名叫丁帅的朋友赴京任职时所作,表达了对朋友前程的祝愿和对离别的不舍。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丁帅即将离开夔门(今重庆奉节)赴京任职时所作,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了对朋友的祝福和对离别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情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朋友前程的祝愿和对离别的不舍。诗中“议论方前席,功名早上坡”展现了朋友即将面临的政治生涯和事业上的期待,而“去帆瓜蔓水,遗爱竹枝歌”则描绘了离别的场景和留下的美好记忆。后两句“同志晨星少,孤愁暮雨多”和“倚风穷望眼,碧色渺平莎”则进一步加深了离别的忧愁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是一首典型的送别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议论方前席,功名早上坡”:这两句表达了朋友即将面临的政治生涯和事业上的期待,前席指在朝堂上参与讨论,上坡比喻事业或地位的上升。
- “去帆瓜蔓水,遗爱竹枝歌”:这两句描绘了离别的场景,瓜蔓水形容水路曲折,竹枝歌比喻留下的美好记忆。
- “同志晨星少,孤愁暮雨多”:这两句表达了离别后的孤独和忧愁,晨星比喻稀少,暮雨比喻忧愁。
- “倚风穷望眼,碧色渺平莎”: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和对朋友的思念,倚风指尽力远望,碧色渺平莎形容景色遥远而模糊。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瓜蔓水”比喻水路曲折,“竹枝歌”比喻留下的美好记忆。
- 拟人:如“暮雨多”拟人化地表达了忧愁的增多。
- 对仗:如“同志晨星少,孤愁暮雨多”中的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对朋友前程的祝愿和对离别的不舍,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情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深厚情感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意象分析:
- 瓜蔓水:形容水路曲折,象征离别的艰难。
- 竹枝歌:比喻留下的美好记忆,象征离别后的思念。
- 晨星:比喻稀少,象征志同道合的朋友的稀缺。
- 暮雨:比喻忧愁,象征离别后的孤独和忧愁。
- 碧色渺平莎:形容景色遥远而模糊,象征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瓜蔓水”比喻什么? A. 水路曲折 B. 水路平坦 C. 水路宽广 D. 水路狭窄
-
诗中“竹枝歌”比喻什么? A. 留下的美好记忆 B. 离别的痛苦 C. 未来的希望 D. 过去的遗憾
-
诗中“晨星少”比喻什么? A. 志同道合的朋友稀少 B. 夜晚的星星稀少 C. 时间的流逝 D. 空间的广阔
-
诗中“暮雨多”比喻什么? A. 忧愁的增多 B. 雨水的增多 C. 时间的流逝 D. 空间的广阔
答案:1. A 2. A 3. A 4.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推荐与该诗词主题或风格相近的其他诗作,如杜甫的《送友人》、王维的《送别》等。
诗词对比: 展示同一题材或不同诗人的作品对比,如与杜甫的《送友人》对比,分析两者在表达离别情感上的异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宋诗选注》、《崔与之诗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