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严给事闻唐昌观玉蕊近有仙过,因成绝句二首》

时间: 2025-01-04 08:51:22

千枝花里玉尘飞,阿母宫中见亦稀。

应共诸仙斗百草,独来偷得一枝归。

九色云中紫凤车,寻仙来到洞仙家。

飞轮回处无踪迹,唯有斑斑满地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千枝花里玉尘飞,阿母宫中见亦稀。
应共诸仙斗百草,独来偷得一枝归。
九色云中紫凤车,寻仙来到洞仙家。
飞轮回处无踪迹,唯有斑斑满地花。

白话文翻译:

在千枝花中,玉尘飞舞,母亲的宫中见到这样的景象也很少。
应该是与众多仙人争斗百草,独自偷偷摘得一枝花归来。
在九色云中,紫色的凤车,寻仙而来来到洞仙的家。
在飞轮回的地方无踪无影,唯有满地的斑斑花朵。

注释:

  • 玉尘:指花瓣或花粉,如同玉石般洁白细腻的尘埃。
  • 阿母:古代对母亲的称呼。
  • 斗百草:与众多仙人争夺各种草木。
  • 独来偷得:独自悄悄地获得。
  • 九色云:指五彩斑斓的云彩,象征美丽的仙境。
  • 紫凤车:传说中的仙车,紫色的凤凰拉的车,象征尊贵和神秘。
  • 洞仙家:指道教的仙人住所。
  • 飞轮回:指循环往复,飞速而过的过程。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九色云”和“紫凤车”,这些都是道教文化中的典型意象,表示仙境与长生不老的理想追求。“斗百草”则可以与古代文人所追求的对自然植物的掌握与欣赏联系起来,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与爱慕。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籍,字舍人,唐代诗人,生活于盛唐时期。他的诗风以清新脱俗著称,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常常带有哲理思考。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感情。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正值道教文化盛行的时期,诗人受到道教思想的影响,寄情于山水之间,表达对仙境的向往和对自然景观的热爱。诗中通过描绘花和仙人,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花”为主线,描绘了一个充满幻梦与美好的仙境。诗人通过“千枝花里玉尘飞”的描写,展现了春日花开的生机与美丽,似乎在告诉读者这场景是多么的珍稀与难得。接着,诗人引入了“阿母宫中见亦稀”,不仅是对自己母亲的怀念,也暗示了这种美好景象的稀有。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又引入了“九色云”和“紫凤车”,这些富有神秘色彩的意象,进一步烘托出仙境的神奇与美丽。最后一句“唯有斑斑满地花”则为整首诗增添了一份淡淡的忧伤,似乎在感叹美好总是短暂的,正如盛开的花朵,终将凋零。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充满了哲理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千枝花里玉尘飞:形象描绘了花瓣在风中飘散的美丽,色泽如玉般洁白,意象鲜明。
  2. 阿母宫中见亦稀:表达了在母亲的宫殿中见到如此美景的少见,带有一丝怀旧与珍惜。
  3. 应共诸仙斗百草:暗示与仙人们争斗的场景,表现出对自然植物的珍视。
  4. 独来偷得一枝归:描绘了诗人独自一人偷偷摘花的情景,充满了隐秘与快乐。
  5. 九色云中紫凤车:神秘的仙境,强调了这一场景的梦幻色彩。
  6. 寻仙来到洞仙家:描绘了寻找仙人的旅程,充满了向往。
  7. 飞轮回处无踪迹:暗示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8. 唯有斑斑满地花:结尾的感慨,强调了美丽的短暂与珍贵。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玉尘”比喻花瓣,生动形象。
  • 拟人:将花与仙人相提并论,赋予自然以生命。
  • 对仗:如“千枝花里”与“阿母宫中”形成对比,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珍惜,同时也隐含了对自然和人生命无常的深刻思考。诗中所描绘的仙境与花朵,象征着人们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美好瞬间的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美丽与生命的短暂。
  • 玉尘:代表纯洁与珍贵。
  • 九色云:象征丰富多彩的理想世界。
  • 紫凤车:象征尊贵和仙人的神秘。
  • 洞仙家:代表超脱尘世的理想居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张籍
    D) 白居易

  2. “阿母宫中见亦稀”中的“阿母”指的是? A) 父亲
    B) 妈妈
    C) 祖母
    D) 姐姐

  3. 诗中提到的“紫凤车”象征什么? A) 财富
    B) 权力
    C) 仙境与理想
    D) 美食

答案:

  1. C) 张籍
  2. B) 妈妈
  3. C) 仙境与理想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 李白:同样描绘了自然美景。
  • 《静夜思》—— 李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情感深邃。

诗词对比:

  • 张籍的《同严给事闻唐昌观玉蕊近有仙过》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皆描写自然之美,前者注重花的细腻,后者则强调山水的宁静与深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

以上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张籍的这首诗。